3.3.1试验方法19
3.3.2试验所需仪器.19
3.3.3示踪气体注入点位置.20
3.3.4试验步骤21
3.3.5试验结果21
结论26
致谢27
参考文献..28
1 绪论 1.1 核电站烟囱气态流出物概述 核电站烟囱放射性气态流出物排放量关系到公众健康和环境保护,放射性排放监测结果是环境评价与源项调查的重要依据。随着全社会对环境保护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核电站流出物排放的标准也越来越严格,由于烟囱是核电站向大气排放放射性气体物质的主要途径,为严格控制核设施气载放射性污染物通过烟囱或管道向大气环境的排放,在正常风量工况和各种假定风量工况下,都需要对电厂烟囱进行连续取样[1]。目前,国内核电站和其他核设施都设有烟囱放射性流出物取样系统,对核电站向环境大气中排放的放射性情况进行取样监测,用以评估放射性气态流出物排放是否满足有关法规标准[2]。
1.1.1 气态流出物的排放 压水堆核电站烟囱排放的放射性流出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3]:(1)废气处理系统(TEG);(2)安全壳空气检测系统(ETY);(3)核岛辅助厂房通风系统(DVN);(4)核燃料厂房通风系统(DVK); (5)冷凝器真空系统(CVI)。其排放方式可以分为连续排放和不连续排放。连续排放是包括来自核岛内由通风系统回收的泄漏及冷凝器真空系统的低放射性排放,流量可以变化;不连续排放包括TEG储存罐放空和反应堆厂房换气(ETY)产生的排放。 核电站气态流出物在最后排出前会经过三道去除放射性的过滤工序,滤去绝大部分含有放射性的粉尘,只有极少极细的颗粒从烟囱排到大气。一些具有放射性的碘同位素(如 131I、125I 等) ,会被碘捕集器过滤掉。有时一些工艺过程会产生放射性活度浓度较强的废气,这时会将其压缩到衰变箱内贮存衰变一段时间,待其衰变到符合排放标准时再通过过滤器排放[4]。 由于烟囱是核电站向大气排放放射性气体物质的主要途径,因此必须准确测定排放气载流出物的放射性浓度、核素组成和排放总量。核电站烟囱气态流出物的辐射监测主要以气载放射性微粒物(P)、气态放射性碘(I)和放射性气体(G)等三类为主,一般简称 PIG。对于气载放射性微粒物(P),以监测气溶胶 90Sr、60Co、137Cs 等核素的 β 放射性活度浓度为主;对气载放射性碘(I) ,以监测 131I 等核素的 γ 活度浓度为主;对放射性气体(G),主要监测133Xe、85Kr等惰性气体以及 3H、14C 的 β 活度浓度。对一般核电站运行而言,要求对PIG实施联合的在线式自动连续监测[5]。
1.1.2 气态流出物的环境影响 核电站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放射性。说到放射性,人们大多畏之如虎,一旦出现放射污染,哪怕是很小的污染,也极易引起人们的恐慌,因此核电站对“三废”的排放非常重视,核电站设有一套精密严格的措施和制度,采用先进的技术,使得正常运行期间放射性物质的排放远低于国家相关标准。 虽然核电站极力减少排放的气态流出物的放射性,但这并不意着完全消除了放射性,我们仍需重视这部分放射性对环境的影响。 核电站排放的放射性气态流出物会在环境中扩散和沉积,影响周围环境的本底浓度,大气、动植物和水体等都会受到辐射,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放射性气态流出物对人体的影响主要包括地面沉积外照射、空气浸没外照射、吸入空气造成的内照射和食用食物造成的内照射[6]。 国外核电站多年运行经验表明, 压水堆核电站正常运行条件下,放射性气态流出物排放对附近居民造成的剂量仅为天然本底辐射的 0.2%左右;70年代末期一个100 MWe压水堆核电站正常放射性气态流出物排放造成居民的最大剂量估计为天然本底辐射的 2.3%[7]。1994-2001 年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正常运行期间,核电站周围关键居民组个人所受的年均有效剂量当量为 1.20×10-6 Sv,仅为国家规定的年限值 0.25 mSv 的 0.48%,占全球平均天然本底辐射的0.05%,核电站周围80 km 范围内居民的年均集体剂量当量为 0.20人•Sv,其中排放的气态放射性物质的贡献仅为 5%[8]。 虽然研究表明核电站对周边辐射环境的影响很小,但是由于核电站的特殊性和潜在危险性,我们更应该继续大范围的长期严密监测和调查。为了使得研究具有说服力,要准确测定核电站烟囱排放气载流出物的放射性浓度、核素组成和排放总量,这就要求在烟囱监测截面所取得的样品具有代表性。 核电机组烟囱模型示踪气体均匀性验证(2):http://www.751com.cn/huaxue/lunwen_42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