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各国或地区在对外贸易中会输出其具有相对优势的要素和产品,相对而言输入其相对劣势的要素和产品。在这种以要素和产品的不断输出输入为媒介的情况中与外部环境进行交流,而当对外贸易环境发生变化时,其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亦会随之发生变化以适应新的环境来平衡自身系统,而这些又都依赖于各国或地区的要素禀赋差异并以之为前提。
2.13 对外贸易结构的影响因素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自然资源状况及其相关贸易政策。无论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的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还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偏好相似理论、技术差距理论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都对以上各方面因素做了详尽系统的分析。
另外,以经济体制、经济开放度、政府意志和企业家精神等为代表的偏主观性因素和以地理位置、风俗习惯等为代表的偏客观性因素也会对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产生影响,但这些在多数情况下已非主要影响因素。
2.2 产业结构
2.21 产业结构
一般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国或地区的产业组成(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状态)被称之为其产业结构。衡量产业发展水平的基准是各产业所占比重,而产业间相互依存作用的方式则以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为代表。
考察产业结构可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入手:从“质”的角度在以动态形式揭示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及其联系方式不断变化的趋势基础上,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起主导作用或位于支柱地位的不可替代的产业部门的规律性和相应“结构”效益进行揭示,从而形成侠义的产业结构理论;从“量”的角度在以静态形式研究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及其联系方式的基础上,分析其技术性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以量为指标的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从而形成产业关联理论(与侠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同属于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范畴)。
2.22 产业结构的演进
产业结构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性是研究产业结构的一大出发点。具体说来,产业结构的快速变化会引发经济总量的相应快速变化,而经济总量的快速变化又会引发产业结构的相应快速变化,二者的高变换率与高增长率彼此对应。而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产业部门日益增多,并且部门与部门间的资本流动、劳动力流动、商品流动等联系也越来越复杂,加之技术水平的得到进一步提高的今天,两者间的内在联系正越来越明显地显现。
从被广泛接受的研究劳动力在三大产业间分布结构的配第—克拉克定律到影响甚广的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从著名的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到横空出世的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各方理论研究无不试图从各个角度对产业结构演进规律进行进一步诠释和说明。
产业结构由低级走向高级再到高度内代化的系列性发展历程可与工业化发展阶段进行比较说明。产业结构演进的几个阶段包括: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以及后工业化时期等阶段。前工业化时期的重要表现在于第一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由于比重的逐渐减小而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在外表现为经济主导地位的同时,在内表现为逐步以基础工业替代轻工业成为工业重心主导;第三产业在比重仍然偏小的情况下显现出一定发展空间。到工业中期时,在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且高加工度工业逐步替代基础工业成为工业重心的同时,第三产业获得更大发展。而到了工业化后期,第二产业成为三次产业中的支配者,以绝对优势占据主导地位。最后的后工业化阶段在以产业知识化为主要特征的情况下,三次产业获得了更为合理的配置。 江苏省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4):http://www.751com.cn/jingji/lunwen_10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