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总体情况来看,中国文化市场基本形成了由电影市场、娱乐市场、数字文化市场、表演市场等组成的文化市场体系。我国的文化产业在发展上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产品消费需要,长期受政策体制影响,表现出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资源利用不充分和经济效益不高的问题。需要我国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下,迅速对各种资源加以整合、优化,对产业经营模式加以完善。
2.从产业发展格局来看,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出现产业单位过于集中、产能过剩、资产收益下降的情况,而中西部地区则表现出产业发展不足,资本市场发展不够成熟等。从省际间的发展来看,文化产业从业人数超过50万的有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山东,751省共占全国从业人数的56%;超过100亿元的省份,除了上述751省外,还包括福建、湖南和河南,九省占了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73%。省际间、城乡间不平衡发展的问题,需要我国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合适的发展战略,最终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和谐发展。
3.从产业化发展程度来看,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规模不大。许多企业单位没有形成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主经营、自我创新的市场主体,竞争力较弱。企业本身在市场定位、人才引进、改革创新等方面相对滞后,缺乏实践探索精神和科学战略规划,直接制约其发展。政府制定的相关制度法规不够完善,长期以来的盲目建设,造成了资源浪费,总体运行效率不高,文化产业的客观环境有待改善。从生产要素这一环节来看,我国的文化资源丰富,包括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人文景观还有多姿多彩的风情习俗文化等。但由于文化原创能力不足,资源潜力亟待转化成产业实力。我国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要依靠科技进步,借助数字信息技术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三、中英文化产业发展的比较
(一)英国相对中国的比较优势
第一,经营管理水平较高。英国的文化管理体制,由早期的充分开放发展到开设国家范畴的半官方理事会,再到如今的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与理事会协作发展的方法,采用的“既不能不管、又不能多管”的“一臂之距”间接管理原则,被英国政府当作管理的黄金法则,越来越多的国家也效仿采用。而我国管理体制僵化,行政机构交叉管理,政企不分、职责不清、产权制度不明确,很难做到统一协调。
第二,市场环境较好,系统体制完善。在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英国地方政府和各种专业小组广泛地开展合作,为创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协调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调动各部门有限的资金和人力,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政府意识到公民创意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性,采取了许多可行有效的措施:设立遗产开放日,开放国有美术馆、图书馆,开办伦敦艺术节等各种文化活动。这些措施的实行,营造了全社会的创意氛围,给人们提供了自我创新的机会,提高了公民的创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进步提供了较好的社会环境。而我国,对文化产业概念理解狭隘,各部门在管理过程中,只局限在很小的空间内,只考虑各自的利益,信息、资金、人力物力等流通不畅,势必会出现企业间的沟通阻碍、资源分割严重的情况,甚至会出现文化产品在流通中的版权外漏。对于中国公民来讲,文化产业观念淡漠,不能正确把握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很难积极主动地参与中来。
第三,创意创新能力强。英国政府明确提出了创意产业是在传统产业中注入知识产权、技术创新、文化理念等元素的产业,认为所谓的创意产业,就是:“源自个体的创意、技能和智慧,通过知识产权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英国政府重视人才的培养,并制定了长期、系统的人才培养规划 。首先,拥有完善的招生考试制度。其次,科学地设置课程。再者,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成立创意产业高等教育论坛,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大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具有较为齐全的硬件实施,高素质的文化队伍,能够“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将创意产业做大做强,将产品做多做好,将服务做优做全。而中国文化产业的大多数单位普遍缺乏既懂经营又善于管理、既精通业务又素养较高的人才。 中英文化产业的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4):http://www.751com.cn/jingji/lunwen_11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