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选题意义
中国的商业银行将会建立一个更理想的信用环境:不良资产积累的银行,比那些资产状况良好的暴露在更严重的信贷风险下面,是金融市场的动荡的引线,这将导致巨大的政治、经济波动。在目前的对外信息披露的操作过程中,不良资产率和不良资产指标,已经成为外部监管部门审查银行是否稳健经营、社会人评估银行是否安全的重要依据。因此,为了防范和减少不良银行资产,从而避免了可能出现的银行信用危机,需要深入研究不良资产管理问题。
满足价值管理的内在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都需要建立产权清晰的科学的管理结构和管理系统,来奠定资产的价值,以明确的价值最大化,基于价值的管理系统实现分工明确,实现有效的激励和约束之间的牵制。不良资产管理是银行的资产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必然要适应商业银行价值管理的要求。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不仅有市场状况、管理者经营等因素,还有其独有的特征。自去年以来经济进入阵痛期,不良贷款反弹趋势明显增高,产生机理呈现新特色。想要深入透彻研究金融业不良资产及其管理问题,无论是从促进经济稳健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中国金融的国际化发展角度来说,都是有高度作用的。除了在前文从我国这个单独视角出发,揭示不良资产的形成的诸多原因和风险,又接着借鉴国外银行对其处置的模式,内外部环境的改变对其解决方式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本选题对我国不良资产现状的研究、管理问题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术回顾
1.关于不良资产形成原因的理论
关于不良资产的成因,有以下学者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蔡中华和白学清(2008)建立了均衡分析模型,计算得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警戒点。通过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警戒率与不良贷款率的比较分析,来研究探讨多种情况下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谢冰(2009)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回归分析方法,结合2004年至2008年的数据,得出财政收入、进出口额和国民生产总值等宏观经济指标对不良贷款率有显著影响。赵怀勇和张薇(2013)重新评估贷款和界定不良资产,突出各国国情有其特殊性,贷款分类体系、内涵不同,在分析一国不良资产状况时, 不能单单用数据判断其资产质量。王千红和樊新民(2010)利用因素分析法和贡献分析法,结合2001年到2007年多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数据,研究了这些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对它们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孔仙娥(2010)认为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引起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加,提出应降低银行不良资产,以来提高信贷质量。胡玉玲(2011)根据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的状况,得出结论——造成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银行和借款人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信贷管理水平较低及信用缺失等。
2.关于不良资产处置的理论
李玉梅、张肃平(2010)研究分析了长期不良债权的产生原理、影响和启示,提出必须果断的、有效的、及时的处置不良债权,地方政府应主动出击并加强干预,加快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合理调节不良债权的处置模式,去适应经济产业结构的科学调整。戴文进(2011)认为直接利用地方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减少甚至化解银行资产风险,打击企业逃废银行债务,为置换资产提供政策保护。靳纯平(2012)研究和分析了美国银行普遍的处置方式和效果,得出几点可借鉴的经验:在资金来源上,多渠道融资;在机构设立,设立专门信托机构;在政策上,给予债权法律制度保障。赖黄平(2012)认为不良资产处置应采取有效手段:不良资产清收时应主动明确目标,并加以严格的、有秩序的、奖罚分明的、考核奖惩制度,积极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以及获取当地政府支持等。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和管理对策(2):http://www.751com.cn/jingji/lunwen_38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