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转移数据难以获取(即使有也多限为一个总量数据),分行业数据更是严重缺失,无法准确揭示产业转移动态演变过程及时空维度多重属性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既可表现为某产业活动因区位上的移动所引起的绝对时空变动,也可表现为因某产业份额增减所引起的相对时空变动。因此,本文有关产业转移的定量方法,在借鉴范剑勇的区域产业转移衡量方法中的相对比较思想的基础上,拟采用各市相应行业增加值占全省该行业增加值比例的变化衡量区 域间产业转移的状况[12];利用区位商的方法表示区域产业集聚程度[13]。
3.1 机制特征
从经济律视角看,为了获得比较优势,我省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表1数据显示,产业转移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其中,苏南地区尤以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8行业的增加值比重有明显的下降,表明上述行业发生明显的转移。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
从集聚律视角看,为了获得竞争优势,我省产业产业转移出现集聚化趋势。表2数据显示,我省大多数产业出现了集聚现象,尤其是食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8个行业的区位商大于1,表明上述行业发生明显的集聚现象。
根据数据显示,我省产业转移的类型主要是劳动密集型、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并且在26个行业中,有8个行业的区位商大于1,出现了集聚现象。表明我省产业转移机制性规律符合上述规律。
3.2 结构特征
从转移企业的规模结构看,我省产业转移的主体是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因为在机制灵活、对生产要求相对宽松、主观能动性较强等优势,因而成为产业转移的主体。并且这些企业也容易融入到当地企业网络,对加入集群或吸引同类企业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从产业转移的链式结构看,我省企业整体搬迁的模式并不多见,但是产业链的某个环节的转移是我省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正是因为苏南地区产业链条的整体或某些环节使得苏中和苏北地区产业集群成长的门槛大大降低。
3.3 空间特征
从产业转移的方向看,从苏南地区到苏中和苏北地区。苏州位于苏南地区,扬州位于苏中地区,连云港位于苏北地区,通过这3个市的产业比重变化,进而我们可以推论出我省产业转移的情况。从表1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在26个制造行业中,苏州有16个行业的增加值占比在下降,其产业向外围地区转移的比较明显;扬州有17个行业增加值占比在上升,在积极的承接苏南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而位于苏北欠发达地区的连云港有19个行业的增加值占比在上升,说明苏北地区业也正在不断承接来苏南地区的产业转移。文献综述
从产业转移的距离看,产业转移随距离的增加呈现衰减趋势,具体表现产业(企业)转移的数量和规模随着距转移中心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少。苏南地区部分欠发达的市及相邻的苏中、苏北各市更容易承接苏南发达地区的产业。
从产业转移的路径看,我省产业转移是呈现向区域外围拓展、沿海、沿江和沿交通轴线转移以及由中心城市点状式向外转移的趋势。其中沿海开发主要指依托连云港、盐城和南通3各市,促进要素集聚,加快产业转移的进程。沿江开发主要指南京、镇江、常州、扬州、泰州、南通6市沿江产业布局以临江城市和开发区为载体,围绕四大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促进相关产业集聚,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密集区和产业基地。沿交通轴线主要是利用东龙海线和沪宁线来建设产业带。 中国产业转移新节律对江苏产业政策的启示(3):http://www.751com.cn/jingji/lunwen_68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