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多而复杂,但学校普遍安排的课时却很寥寥,面对这种现象,其解决方案就是优化计算机基础的课程设置同时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高校要依据时代发展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整顿、协调重新进行组合和优化,并构建适用于高校计算机教学的“1+X”课程体系。
在“1+X”的课程体系中,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必修基础课;二是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的计算机课程(如图1所示)。而课程体系中“1”所指代的便是必修基础课,要求学生在入学后必须认真完成“大学计算机基础”和“Visual Basic(VB编程语言)”这两门传授计算机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课程的学习,并通过学校考核。其中“大学计算机基础”是计算机课程学习的入门教材,它强调知识性和实际操作性,为学生们踏入信息技术领域提供了“初始门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最基础的操作。例如:Internet的应用、Windows系统的简单操作、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等,同时还简单介绍了Ghost(硬盘备份还原工具)和DOS(磁盘操作系统)等内容。这门课程不但训练了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还初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养,帮助学生在脑海里构建一个完整、清晰的框架。“Visual Basic(VB编程语言)”是一种面向对象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对计算机课程而言,熟知并能够运用计算机语言也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需求之一。但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加入VB编程语言的内容,并不是为了去培养程序员,而是通过学习程序设计,让学生更深入的领悟到计算机解决问题是运用了什么样的方式,进而培养学生计算思文,让学生可以在进行计算机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用计算机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问题分析求解的习惯,这样也更利于学生把计算机课程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初探(3):http://www.751com.cn/jisuanji/lunwen_36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