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2 系统协作图 17
3.6.3 系统状态图 18
3.6.4 系统活动图 18
4 系统实现 19
4.1 业务逻辑对象类设计 19
4.2 数据库设计 19
4.2.1 ER图 19
4.2.1 物理结构图 20
4.2.3 网络架构图 21
4.3 系统主要功能 22
4.4 各功能模块设计 22
4.4.1 数据库连接设计实现 22
4.4.2 管理员功能设计 23
4.5 网页测试 36
4.5.1 网页测试的必要性 36
4.5.2 网页测试的方法 37
4.5.3 网页测试的项目 37
4.5.4 网页测试的结论 37
结论 38
致 谢 39
参考文献 40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观察,记录天气变化的规律,是人类最先进行的探索之一,我国自古以来便有夜观天象的记载,随着人类文明的逐步发展,气象科学也开始一并萌芽。根据传说记载,在轩辕黄帝的年代就已经有关于天气的记录,当时的华夏大地还处于游牧文化转向农耕文化之际,就已经设有专职人员负责观测天气。随后帝尧的时代,更进一步设置了专门负责观测气象的官职。随后这一官职历代相承,在秦汉南北朝时期,设有太常所属太史令负责气象观测;隋朝则有秘书省所属的太史曹,随后隋炀帝改将其改为太史监;在唐朝初期,又经历了几次更名,最后改为秘书阁,浑天检察院等;五代十国宋初时期,始称司天监;明清时期也沿用这一称呼,清末还有西洋传教士参与了天气观察的工作。
我国古代就已经为气象科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可以在夏代前期的岩画中找到与社石有关的南北线,我们可以了解到,那时的人们已经可以推导出二分二至,找到利于农业活动的时期。到了商朝,人们更加重视天气规律的摸索。那时候用甲骨文记录狂风,暴雨,彩虹,雷暴等天气现象,还使用周易占卜,试图进行天气的预测。到了西周,那时的人使用一种名为土圭的工具,进行测定方位,并且知道了阴晴雨雪等各种天气,和和农业是有联系的。当时人们对于四季,时分已经初具概念,处于口耳相传的阶段。之后,在各大典籍上天气作为重要因素频繁出现。我国古代伟大作品诗经之中,已有记载关于天气的诗作,“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等脍炙人口的名句为后人所传颂。编年体史书《春秋》中,详细记载了天气异常的时间点,将其作为各国历史重大变动的先兆。
列位先贤也对天气进行了自己的研究。秦国的医和率先把6种不同天气现象(阴、阳、风、雨、晦、明)的反常作为病的外因看待。论证了春夏秋冬四个不同的季节,阴晴雨雪不同的天气与养生、疾病、病因、治疗之间的关系,涉及到一些气象病因的人体病理学问题。儒学大师曾参利用阴阳学说来解释风、雨、雷、电、雾等各种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齐国名相管仲学识卓著,不仅仅认识到不同作物的生长和土质,地势的高低以及地下水位的深浅有着紧密联系,还因势利导,提出制定了齐国三十节气的划分。伟大的军事家孙武在其著作《孙子兵法》中,就把天气状况(天时)作为决定战争走向,最终胜负的五大因素之一。
如果说这些仅是天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气象本身的研究也越加深刻。《易经•说卦传》中,就提出了“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八卦代表自然物。战国年间,气象学有所发展。庄周就指出,风是空气的流动所导致,并提及风和阳光可以使水在悄无声息之间蒸发。西汉的董仲舒著《董子文集》,书中《雨雹对》对闪电,暴风等天气现象和云雨形成的物理过程作了科学阐述,它认为"寒有高下",温度的垂直分布是不均匀的,这是引起雨,雪等气象的原因。唐朝李淳风的著作《乙巳占•候风法》中,记载了对测风环境的要求和不同情况下测风工具的选择及具体方法。并且详细记载了测风所要求的环境,必备的工具,具体的使用方法等。它率先对测风仪的使用做出了明确的规范,对高度和环境均提出了具体规定,使测量结果具有代表性。不仅如此,它还划分了十一级的风力等级,比英国的海军中校Francis Beaufort于1805年拟定的风力的等级,要提早整整1160年。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它任职司天监的时期,对浑仪、浮漏、景表一系列气象观测设备进行了改良,使得气象科学得以发展迅速,堪称中国古代气象学的瓦特。在它的《梦溪笔谈》中,探讨了气象变迁,它搜集南北各地动植物的化石。以此为依据,证明了沧海桑田并非仅仅是诗人浪漫的遐想,而是客观存在于现实之中的。在当时,这一天气变迁的推断,也是前所未有的新论点。 网上天气网的开发+文献综述(2):http://www.751com.cn/jisuanji/lunwen_38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