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物联网的发展历程
1995年,比尔•盖茨在其《未来之路》一书中已提及物联网概念。
2005 年11月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2009 年 1 月 IBM提出“智慧的地球”概念,即“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地球”,以此作为经济振兴战略。如果在基础建设的执行中植入“智慧”的理念,不仅仅能够在短期内有利的刺激经济、促进就业,而且能够在短时间内为中国打造一个成熟的智慧基础设施平台。
2009年 6月欧盟委员会提出针对物联网行动方案,方案明确表示在技术层面将给予大量资金支持,在政府管理层面将提出与现有法规相适应的网络监管方案。
2009 年 8月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考察传感网产业发展时明确指示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并且明确要求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
目前: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建了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标准工作组现聚集了中国科学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等国内传感网主要的技术研究和应用单位。
4.相关的技术
关键技术: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EPC技术、因特网技术、实体标记语言开发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嵌入式技术、信息安全技术。
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
红外感应器是接收信号或刺激并做出反应的器件,能将待测物理量或化学量转换成另一对应输出的装置。
GPS的空间部分是由24颗卫星组成,它位于距地表20200km的上空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面上(每个轨道面4 颗) ,轨道倾角为55°。此外还有4颗有源备份卫星在轨运行。用户设备部分即GPS 信号接收机。其主要功能是能够捕获到按一定卫星截止角所选择的待测卫星,并跟踪这些卫星的运行。
激光扫描器是一种远距离条码阅读设备,其性能优越,因而被广泛应用。激光扫描器的扫描方式有单线扫描、光栅式扫描和全角度扫描三种方式。
EPC标签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电子标签,通过射频识别系统的电子标签读写器可以实现对EPC标签信息的读取。
因特网技术是物联网的技术基础,或者说物联网是因特网技术在应用范围上的一个由人及物的拓展,因特网主要解决物联网中传感器节点感知信息的传输与共享问题。
实体标记语言将提供一种动态的环境,使与物体相关的静态的、暂时的、动态的和统计加工过的数据可以互相交换。
传感器网络是物联网的核心,主要解决物联网中的信息感知问题。“自组织”、“微型化”和“对外部世界具有感知能力”是传感器网络的突出特点。
5.物联网的安全问题与安全分析
5.1 物联网安全问题
根据物联网自身的特点,物联网除了对移动通信网络的传统网络安全问题,还存在着一些与已有移动网络安全不同的特殊安全问题。这些特殊的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物联网机器/感知节点的本地安全问题。由于物联网的应用可以取代人来完成一些复杂、危险和机械的工作。所以物联网机器感知节点多数部署在无人监控的场景中,那么攻击者就可以轻易地接触到这些设备,从而对它们造成破坏,甚至通过本地操作更换机器的软硬件。 物联网安全问题研究(2):http://www.751com.cn/jisuanji/lunwen_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