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上海是中国经济活动总量最大工业门类最全、能源消耗强度最大、污染物排放密度最高的城市。上海市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大气污染治理和连续三轮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综合整治,结合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先后实施了消烟除尘,扬尘污染控制,建设基本无燃煤区及中心城区建设无燃煤区,清洁能源替代,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吴淞、桃浦及吴径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等,随着各项环保措施的持续推进,上海市空气质量总体上得到了改善。空气污染指数(API)优良率连续751年保持在85%以上,并逐年提高。上海的环境空气质量发生了明显变化,传统的大气污染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但是,与国际大都市相比,上海环境空气质量不容乐观。SO2、PM10等主要大气污染指标是发达国家城市的2-5倍,细颗粒物PM2.5的年平均浓度高达0.050-0.059μg/m3,超过美国国家标准年平均值0.015μg/m3的3-4倍。因此,本课题至少具有以下目的及意义:23998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加大,城市物质能量转化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其结果是城市清洁的空气受到来自于不同成因的污染物的作用,对暴露于环境的人群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关注城市大气污染、研究其危害作用机制和变化规律、保护人体健康是当代人需要解决的一项重大的生存安全问题。其中,开展大气颗粒的性状和健康效应的研究,是当前大气环境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能够揭示大气颗粒物对健康影响的作用机制和危害程度、揭示颗粒物的毒性来源,对保护人体健康和进行大气环境污染防治及进行有效的环境管理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此外,19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经济和城市化过程中都对城市大气环境造成比较严重的污染。随着上海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大幅增长,本市复合型大气污染特征日益凸显。地面臭氧超标率持续升高,大气的氧化性增强;城市和区域大气中二次颗粒物污染日趋加重,灰霾污染正呈现区域蔓延态势,并且灰霾天数迅速上升。环境空气质量高优良率背后时有出现的臭氧高值及蓝天少见的灰霾现象己经成为改善本市环境空气质量的最大困扰。而且,上海地区的大气污染类型正由传统和单一的煤烟型污染,向多物种共存、相互影响、互为源汇的复合型大气污染转变。总体而言,上海市已基本形成冬春灰霾多、春夏臭氧高,以及春夏灰霾和臭氧并存的大气污染格局。因此,本次关于上海中心城区的可吸入颗粒污染的课题对于认识和改善上海环境污染现状具有现实意义。论文网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PM10作为空气质量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当前大气环境的主要污染物,其存在的状态主要有粉尘、烟气、灰、雾、霆、烟尘、烟雾等。PM10的来源有两种,分别为自然因素造成的(如:海盐)和人类活动造成的(如:尾气),从形成机制而言可以划分为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颗粒物能够粘合成核,且具有吸附的特性。分散在大气中的细小粒子,经过多相反应,以及不断的凝聚,粒子逐渐增大,最终的汇是干湿沉降。可吸入颗粒物的源一—形成一—汇的整个过程是理化作用的过程。此外,PM10可以进入人的鼻腔、咽喉、肺部、甚至血液循环,最终引发呼吸道、心血管及肺部疾病,越小粒径的颗粒,它的危害越大。此外,可吸入颗粒物中的微量元素,尤其是重金属,对人体的毒害不容忽视,部分有毒重金属甚至会产生“三致”效应,因此国内外学者在PM10的流行病学、毒理学方面做了大量研究(Pope and Dockery, 2006)。大气环境是一个开放系统,PM10的形成是自然与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过程复杂,其浓度及组分因地因时都会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就某一个城市或者区域而言,当其污染源的排放没有较大变化的情况下,PM10浓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气象条件,其中降水、风速、风向、空气湿度等气象因子都直接影响着PM10浓度(Kavouras et al.,2001;Senaratne et al.,2005;Mkoma et al.,2010)。基于对PM10形成、源汇及其毒害的认知,并且获悉影响其浓度的相关因子,进一步开展PM10浓度的预测,能够较好的指导人类的生活、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因此针对PM10的形成(过去)——存在的规律性(现状)——预测(未来)整个系统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焦点,但侧重点有一定差异。 上海中心城区室内可吸入颗粒的污染研究开题报告:http://www.751com.cn/kaiti/lunwen_17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