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末,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外学者开始利用网络系统特性分析用户需求,并逐渐形成了软件工程领域中形成了需求工程这一子领域。Roger S.Pressman在《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中,从软件工程的角度讲需求分析分为质量保护层,过程层和方法三个层次,其中方法层指以场景分析的形式进行用户需求分为基本需求、期望需求和兴奋需求三类,并构建了需求分析领域的KANO模型。2010年,聂大安等在《基于用户需求分类的同步多产品设计方法》中,基于KANO模型指出用户需求除了基本需求,规范需求和兴趣需求外还有相反需求、问题需求和无关紧要需求。
国内对用户需求的分析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利用各种定量模型确定用户需求或预测产品需求。2007年,李延来等在《质量功能展开中顾客需求的排序算法》中,根据粗糙集中不完备信息系统及卡诺模型分析顾客需求。徐贤浩等在《改进BASS模型应用于短生命周期产品需求预测》中,在总结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短生命周期产品需求预测研究的基础上,将BASS模型应用于短生命周期产品预测。2009年,方辉等在《基于灰理论的质量屋用户需求分析方法研究》中,利用灰色系统理论构建公户需求与产品功能的绝对关联矩阵。2011年,谢小良在《“电脑”型产品需求预测的Gompertz 模型与随机模拟》中,运用Gompertz模型对波动性大,随机性强的产品进行需求预测。2013年,姜巍等在《面向用户需求获取的在线评论有用性分析》中,运用拓扑理论,构建网络评论模型,分析网络评论和用户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5138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外对于需求分析的专业研究主要是集中于软件工程领域,意在利用网络系统特性和各种定量模型分析并预测用户需求。就当下移动互联网产品开发过程而言,需求分析则是产品经理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而其侧重点则是集中于工作方法和产品思文。自1927年,美国P&G(宝洁)公司出现第一名产品经理,到中国互联网兴起,产品经理成为最近几年炙手可热的岗位之一,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的需求分析也在不断演进,2010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苏杰)和《结网》(作者:王坚)不仅使产品经理一职为大众所知,而且引发了行业关于产品思文的讨论,关于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的需求分析也是大多根据个人工作经验自持己见,学术研究更多则集中于用户体验,如2008年,夏洁在《论互联网产品开发中的用户体验及可用性研究》中指出,产品开发过程的用户体验要在技术和人们的需求之间做出平衡,向用户提供有效的设计。需求分析要根据用户的人文特征和属性,以及其衍生的需求来进行设计,并推断其未来潜在的需求,以未来的需求作为导向。2012年,彭兆元在《基于感性认知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体验设计研究》中,根据已有理论框架阐释了用户体验的划分层,总结出在智能终端技术下,移动用户体验设计方法。
在需求分析方面的研究则集中于创新设计,如2013年,毛陈诚的《旅游类移动应用的用户需求分析研究》,主要运用了用户测试与评估方法的研究了“界面设计”和“交互设计”,对新产品开发的体验设计提供可借鉴和参考的案例分析。
而关于产品开发行业的需求分析研究,则主要如2007年,武鑫的《产品开发中用户需求分析的方法研究》。他指出在产品开发和用户需求的复杂多因素中,能全面分析用户需求的定性分析方法优于局部的分离的定量方法。论证了在把握宏观的、模糊的用户群时可以更准确地分析用户群的需求,并把它转化为新产品应具备的品质;将用户需求的分析过程分为宏观上的生活方式研究和具体的购买行为、用户模型研究;建立了基于群体文化学的生活方式研究流程和消费者购买行为调查分析流程。但重点也主要集中在需求分析的某个具体环节,侧重于用户角度的思考,而非产品人,忽略了的各环节的完整性和实用性,对产品人缺少具有指导性的用户需求操作方法。 移动互联网产品开发过程中需求分析的研究:http://www.751com.cn/kaiti/lunwen_2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