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借鉴国际相关研究成果时,应当看到我国财政赤字与西方国家财政赤字存在的特殊性。社会主义国家的财政赤字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赤字有着本质的区别。财政赤字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是资产阶级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工具,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固有的矛盾决定了财政赤字客观存在的必然性。近年来,我国对地方财政赤字相关研究主要有以下:
王雍君(2000)认为中国地方政府从支出方面发挥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然而财政自给能力却十分虚弱,两者之间的过分不对称引发了地方财政赤字,进而可能会造成非正规财政征课等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问题。她认为让地方政府保持适当的财政自给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郑兵(2010)通过对地方政府债务膨胀的原因分析,提出了地方政府防范财政赤字问题的对策。她提出应当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意识,建立政府偿债机制。她认为,当地方政府的债务发展到一定程度,当政府对信用的盲目透支达到一定的程度,就有可能导致个别地方政府信用的破产,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朱世英(2001)论述了财政赤字对中国经济的增长效应和拉动效应,指出中国财政赤字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手段。
魏加宁博士(2004)表示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实际上已超过金融风险,将严重威胁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张阳(2007)通过非正式预算体制的"软约束"、财权与事权的匹配问题、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竞争、政府债务动态变化的"内牵制"、地方政府官员的寻租行为等来对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化解对策。
韩慧林(2011)根据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最近几年代表财政自给能力的相关数据,着重分析了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地方财政自给能力的差异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并对提出了化解对策。
乾惠敏(2011)认为地方政府债务的急剧累积和迅猛增长,已成为制约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并潜伏着巨大的债务风险和诚信危机,威胁社会的稳定。因此,研究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深层次原因,以寻求有效的解决对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张倩(2011)认为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应该考虑扁平化财政层级。她认为政府间财权与事权呈非对称性、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制度变迁过程中法制化程度不高、省以下财政体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陆丽俐(2013)通过2006到2011年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研究指出,财政赤字与财政政策是密不可分的,在经济平稳的时候,安排适当规模的财政赤字,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在经济衰退时,安排较大规模的财政赤字,采用积极的货币政策。这都可以刺激经济的发展,促进产出,。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调节赤字规模的大小,赤字规模也能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财政赤字是一把双刃剑,政府需要有意识的主动运用,调节经济。
李永刚、朱紫祎(2013)通过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构成指出非税收入可以有效缩小地方财政赤字规模,但非税收入会侵蚀税基,导致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加重,抑制经济增长潜力。同时指出应当积极推进共享税改革,提高地方财政收入中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分成比重,促进地方财政收支的可持续性。
曾新宇(2014)从法律层面,分析了地方财政困难原因之一在于分税制存在的不合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的不匹配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基层政府财政困难的重要原因。
李俊英(2014)提出在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下,集权化的收入分配模式在支出分权化的趋势下导致地方缺乏稳定的税收收入,可能造成地方财政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应推进政府间财政职能配置的明晰化、法制化,构建地方企业所得税作为省级政府的主体税种,选择城乡维护建设税和房地产税作为县乡财政主体税种。 地方政府财政赤字开题报告文献综述(2):http://www.751com.cn/kaiti/lunwen_46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