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又称为利率自由化,指将利率的决定权交于市场,是由各类市场主体自由决定利率的过程。利率市场化应受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在不影响资金供求关系的情况下政府可利用经济手段进行适当的调控。因此,利率市场化需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利率决定权交于利率交易主体。第二,由市场自发选择利率的期限结构、数量结构、风险结构。第三,市场利率的浮动基准定为同业拆借利率或短期国债利率。第四,政府对利率进行适当调控,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货币政策等手段间接调整利率水平,充分发挥利率的优化资金配置功能。45411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96年我国施行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以此为突破口将利率市场化正式启动。
(2)2004年实现了我国外币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
(3) 2004年将之前银行定价权浮动范围只有30%的贷款利率的上浮范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 7倍。
(4)2004年10月银行的存款利率浮动范围取消下线,但不可较基准利率有所上浮。而贷款利率取消了上浮上限,下浮下线定为基准利率的0. 9 。
(5)2004年之后受OTC市场和二级市场交易不断扩大、各种票据和公司类债券蓬勃发展的影响,大力的推进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很多企业选择通过发行票据和企业债来进行融资,其资本价格己经完全摆脱了贷款基准利率的束缚。
(6)2012年6月货币当局再次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将基准利率的1. 1倍定为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将基准利率的0. 8倍定为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
由此可见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同样按照此前成功国家的经验,以渐进式的推进,其大致逻辑为: 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逐渐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论文网、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利率风险不断提高。利率市场化作为金融体制改革中的一个主要环节,使我国金融业从外部环境到内部结构都面临一次重大变革。我国金融机构长期以来一直是在管制利率的外部环境下从事各项业务,形成了与管制利率相适应的定势思维、经营管理模式。如何适应利率市场化的形势,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是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国外关于金融机构利率风险管理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国外金融机构在实际业务中也开拓出了不少新型的利率风险控制工具。但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阶段,利率体制还没有实现完全的市场化,金融市场还很不成熟,许多金融机构仍然在用传统的思维观念、工作方法来解决新形势下的金融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国外的东西,只能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利率风险管理办法。由此可见,学习先进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监管能力是目前我国银行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2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本课题的目的是将利率风险管理放在中国对外开放进程中利率逐渐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来探讨,通过对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宏观经济背景的考察,探寻利率市场化的路径,分析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遇到的挑战,探索利率风险管理的创新,为我国商业银行防范利率风险、稳健经营提供帮助,为今后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经济背景下进行风险管理选择提供参考。 利率市场化利率风险管理开题报告:http://www.751com.cn/kaiti/lunwen_46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