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长茎芒毛苣苔
长茎芒毛苣苔,是苦苣苔科芒毛苣苔属植物。茎无毛,产于云南南部,在越南,泰国,缅甸,马来西亚也有[1]。由于目前能作为城市绿化使用的工程苗木很少,在一般的园林绿化中很少见到,因此很多园林绿化工作者对此种植物的特性及其具有的园林观赏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没有很深入的了解[2]。
1.1.1 芒毛苣苔属综述
苦苣苔科是双子叶植物纲合瓣花亚纲,多为具根状茎的草本,少数为灌木或乔木.芒毛苣苔属是苦苣苔科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属。我国苦苣苔科合计56属,442种(其中25属354种特产我国)(Wang et al. 1998)[3]。具有多种珍奇,且极具观赏价值的苦苣苔科种类,如粗筒苣苔属(Briggsia)、吊石苣苔属(Lysionotus)、石蝴蝶属(Petrocosmea)、唇柱苣苔属(Chirita)等[4]。但是这些野生优良观赏花卉并未在园艺上得到开发利用。并且苦苣苔科多种植物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高药用研究价值,在我国南方亦是传统民间草药,为历代本草所记载,在多个地区被广泛使用(李江陵, 1994; 李家美等, 2010)。近年来人为干扰在生态系统中的加剧和对药用植物的开发,已致使国产多种野生苦苣苔科植物的生境丧失,种群数量急聚下降。我国苦苣苔科植物已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共24种[5]。其中有些种类的种群比较有局限性,又加上是民间被开采频繁的中草药。如过没有及时采取相关的保护措施,这些宝贵植物资源将面临濒危的状态。
虽然芒毛苣苔属的植物具有比较高的观赏价值,但是从现状分析来看,我国对芒毛苣苔属植物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导致大量该属植物虽具有较高价值但现在仍然是野生或者半野生的状态,还没有得到高度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再加上我国对芒毛苣苔属植物育苗技术和种植养护技术方面的研究比较少,苗源不充足,可以说芒毛苣苔属植物在实验室和温室中的研究还在初始阶段。从现在开始,要充分重视芒毛苣苔属植物的应用广度和濒危保护及繁殖,进一步进行资源调查、驯化、繁殖培育等多项工作,将理论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在城市绿地中营造更加丰富的景观。
1.1.2 长茎芒毛苣苔生物学特性
附生灌木。茎无毛。叶对生,无毛,具极短柄或近无柄;叶片坚纸质,长圆状披针形、长圆状倒披针形或狭长圆形,长6.5-12厘米,宽2.1-3.3厘米,两端渐狭,全缘,侧脉不明显。花1-3朵腋生或顶生。雄蕊伸出,花丝着生于距花冠基部10毫米处,长约1.6厘米。雌蕊伸出,长约3.4厘米,子房线形,长约1.4厘米,无毛,花柱长约2厘米。蒴果线形,种子近纺锤形,长约2毫米,褐色。花期11月[7]。
1.1.3 苣苔栽培繁殖研究
长茎芒毛苣苔多采用扦插和播种繁殖,实生苗性状差异.
长茎芒毛苣苔无性繁殖成活率较高,如扦插。据研究显示,长茎芒毛苣苔缺少发达的须根和侧根,现在多采用穴盘育苗进行繁殖,提高造林成活量和生长率。
很多的珍稀野生植物都有一些生殖障碍,或者在它们生长的群落中受到其他物种的排挤。因此,野生植物的繁殖和培养一直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重视。
1.1.4 长茎芒毛苣苔和同科植物的产地及应用
本科有2亚科,其中,苦苣苔亚科Cyrtandroideae(子房上位;种子有少量或无胚乳,子叶2枚不等大)主要分布于亚洲及非洲热带地区,少数分布于欧洲南部和大洋洲。长茎芒毛苣苔,主要产于云南南部,在越南、泰国、缅甸、马来西亚也有。生于林中树上,海拔500-700米。全株可作药用;另一亚科,大岩桐亚科Gesnerioideae主要分布于美洲热带地区,少数分布于大洋洲。我国有56属(其中28属特产我国),约413种,均属于苦苣苔亚科,自西藏南部、云南、华南至河北及辽宁西南部广布,多数属、种分布于云南。只有2种越过秦岭分布到我国北部,其中,珊瑚苣苔Corallo-discuscordatulus自云南北部、贵州、四川向北经秦岭到达太行山北部山地,另一种,旋蒴苣苔Boeahygrometrica自云南、华南北部山地向北分布到河北北部和辽宁西南部。本科多数植物有美丽的花,可供观赏,著名的有苦苣苔亚科的非洲堇属Saintpaulia,好望角苣苔属Streptocarpus,芒毛苣苔属Aeschynanthus等,大岩桐亚科的大岩桐属Sinningia.本科的一些植物可供药用,如吊石苣苔Lysionotuspauciflorus,蚂蝗七Chiritafimbrisepala等[6]。 控释肥对长茎芒毛苣苔生长的影响研究(2):http://www.751com.cn/shengwu/lunwen_33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