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猪种以早熟、多产仔、易育肥、肉质鲜嫩和抗逆性较好等特点而闻名于世,而杜洛克、长白猪和大白猪等作为优良品种被广泛引入我国饲养,其主要特点是饲料报酬高、生长速度快和胴体瘦肉率高。
我国地方猪由于长期生存于粗放的农牧饲养模式下,粗饲料或者青粗饲料成为其主要饲料来源。随着饲料中碳水化合物及粗纤文水平的稳定,促使地方猪肠道微生物转变为“粗纤文消化型”,并且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耐粗”的种质遗传特性,逐代稳定遗传,致使耐粗的地方猪种肠道发育可能与西方猪种存在差异,在相同生长环境中,也能够表现出更优的纤文适应力[1]。Fevrier等[2]对大白猪和梅山猪饲喂高粗纤文的日粮,发现梅山猪较大白猪更耐粗饲。Kemp等[3]对梅山猪与荷兰长白猪饲喂粗纤文日粮,结果同样发现梅山猪的日粮粗纤文消化率明显高于长白猪。Urriola等[4]用梅山猪和不同年龄体重的约克夏猪进行试验,在回肠末端制作篓管,测定不同品种猪饲喂不同水平日粮纤文消化率的差异,结果发现梅山猪较约克夏猪具有更高的消化道表观总消化率。
而地方猪的耐粗特性很可能与其肠道发育有关。程泽信等[5]通过对野猪和长白猪内脏器官的观察,发现野猪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的长度、宽度均比长白猪大,且重量也比长白猪重,说明野猪的耐粗饲能力强。宋青龙等[6]对8月龄野猪和长白猪的研究发现,野猪消化道主要器官胃、小肠、大肠、肝和胰的相对长度或相对重量均高于长白猪。特别是与消化有关的小肠的相对重、大肠的相对长度两指标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P<0.01)。苏淮猪是我国新近培育成功的瘦肉型猪种,具备其父本大白猪瘦肉率高的特点,又保留其母本淮猪“耐粗”的特性。但其耐粗饲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推测与其肠道发育有关。因此本课题就苏淮猪相同纤文水平下对粗纤文、粗蛋白、粗脂肪表观消化率与肠道长度、周长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探究苏淮猪肠道发育与耐粗特性之间的关系。
研究肠道发育及其与肠道中各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关联性对探明地方猪种耐粗饲的肠道发育机制有重要意义,有利于解析我国地方猪种及含地方猪种血缘的培育猪种的耐粗饲机理,挖掘其耐粗饲特性,为加快具有“耐粗”特性的猪种的培育推广进程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选取82头出生条件相似度高的苏淮猪,随机分为两组,在相同饲养环境下饲养,在7、8月龄时分别进行屠宰,采集结肠后端内容物样品,每200 g内容物加入15 mL 10%的硫酸溶液混合均匀后在65 ℃下烘干制成风干样待检。测定不同月龄结肠后段各营养成分的表观消化率,同时测定猪肠道长度、周长,开展消化率与肠道长度、周长的相关性分析。饲养试验在江苏省淮安市淮阴种猪场进行。饲料均未添加抗生素等。
1.2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采用干料饲喂,试验猪每日饲喂2次,时间分别为上午8:30-9:30和下午2:30-3:30。试验过程采用干料饲喂,饲喂时间段自由饮食,全天自由饮水,日常管理与防疫按照场内生产常规进行。
1.3 屠宰试验
将两组猪只饲养至7月龄和8月龄时,分别进行屠宰,禁食12 h,自由饮水,屠宰过程均在场内实验室进行。宰杀时实行宰前电击晕法,然后采用颈部大血管放血法。
1.4 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测定方法
1.4.1试样处理
1)采样 提前做好编号,在7、8月龄时分别进行屠宰,采集结肠后端内容物样品,每200 g内容物加入15 mL 10%的硫酸溶液混合均匀,-20 ℃储存。 苏淮猪肠道发育及其与肠道中营养物质消化率的相关性分析(2):http://www.751com.cn/shengwu/lunwen_37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