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热带及亚热带是苦苣苔科植物重要的多样性中心及分化中心。中国有58属(其中27属375种特产我国),463种,均属苦苣苔亚科[ 4]。具有多种珍奇,且极具观赏价值的苦苣苔科种类,如粗筒苣苔属(Briggsia)、吊石苣苔属(Lysionotus)、石蝴蝶属(Petrocosmea)、唇柱苣苔属(Chirita)等。
1.1.2 苦苣苔科植物的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
苦苣苔科植物多为具根状茎的草本,少数为灌木或乔木。叶对生或基生,稀轮生或互生,通常为单叶,不分裂,稀羽状分裂或为羽状复叶。花通常组成聚伞花序,两性,辐射对称或左右对称。萼片4~5枚。花冠管状或铃状,多数两唇形,雄蕊全部能育,或4或2枚能育;雌蕊由2枚心皮形成,子房上位,半下位或完全下位,1室,或2室、胚珠多数。蒴果,室背或室间纵裂,稀盖裂(盾座苣属)或为浆果[ 5]。
大多数该科植物耐阴性强,喜生于岩壁中性和酸性土壤,阴性、湿度较大的环境,但少数种类需要特殊生境[ 6、7]。株形多为莲座状,花冠色彩艳丽,叶片具有花叶,一年四季开花不断,具有较高观赏价值。
1.1.3 苦苣苔科植物在国内外的研究和应用情况
欧美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对苦苣苔科观赏植物的开发非常早,目前除了最为受人们青睐的非洲紫罗兰和大岩桐属(图1)植物之外,众多的属、种也被开发出来了。不过这些观赏品种大部都是以原产南美、非洲和东南亚热带地区的原种为基础选育出来的,最近除前两者之外,还有数个属,如鲸鱼花属(图2)、金鱼花属、猴面蝴蝶草属(图3)、长筒花属、艳斑苣苔属、金红花属(图4)、喜荫花属(图5)、袋鼠花属、澳洲苣苔属、吊石苣苔属(图6)、绒桐草属以及扭果苣苔属(即海角苣苔属)(图7)等广受欢迎,如2004年,扭果苣苔属的观赏植物的销售值已经接近于非洲紫罗兰[ 8](图8)。
图1 大岩桐属 图2 鲸鱼花属 图3 猴面蝴蝶草属
图4 金红花属 图5 喜荫花属 图6 吊石苣苔属
图7 扭果苣苔 图8 非洲紫罗兰
近年来,国外和港澳台的园艺家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对园艺品种的栽培和搜集,开始将视角和精力转移到各个不同亚科、不同属的原种的搜集上,原产中国的原种大受欢迎,园艺公司和育种家纷纷使用不同的手段来获取各个地区的原种。另外,随着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切花成本不断上升,各个国家纷纷把花卉生产的重点转移到了盆栽花卉上,各个国家都有自己主打的产品。
我国是苦苣苔亚科植物分布和分化的中心,我国将其作为药用植物在民间应用历史十分悠久。目前国内苦苣苔类植物研究基本上侧重其科研价值,如植物区系地理分布、系统进化、植物分类学等方面,对其实用价值也只在部分地区采挖野生植株药用,对该类植物具有的观赏价值等方而研究甚少。近年国外对苦苣苔科植物的研究已经从科研走向实用,这点在大岩桐亚科大岩桐属上表现尤为突出。国内的苦苣苔研究应该开始科研实用相结合,走研究带动产业化,产业推进研究的道路[ 9]。
目前,国内对苦苣苔科植物的引种驯化和繁育和保护生物学已有一定研究基础。主要针对小范围内苦苣苔科植物分布和资源状况的调查和统计,为后期对于资源的利用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所调查区域局限于我国西部极少数省区,缺乏对国产苦苣苔植物资源全面系统评价和调查研究。国产苦苣苔科种类繁多,生境特异,分布局限,前人在形态学 [ 10、11]、胚胎发育、细胞学和主要类群间系统学等主要基础研究方面已进行了初步研究。部分观赏价植物较高的唇柱苣苔属、吊石苣苔属部分植物在近年已开展了组培快繁实验;对濒危种报春苣苔和瑶山苣苔开展了生殖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的研究。上述研究为后期国产苦苣苔植物的资源保护、引种和繁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奠定了良好基础。 卡柱苣苔叶片扦插繁殖研究(2):http://www.751com.cn/shengwu/lunwen_4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