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外学者大多从外来物种入侵的机制入手将生物学、生态学、种间关系、物种与生存环境等关系引进到入侵的理论研究中。或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外来种生理生态特性进行统计,进而获得该物种的风险值。在控制问题上已通过实验手段对化学控制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由于不同外来植物引进途径多样化,很难用某一通用方法来预测不同外来物种的入侵机制和潜在危害。因此收集相关数据,研究不同地区的入侵机制,构建相应的评估体系,对开展各类外来植物风险评估的工作尤为重要。
1.2 有关概念
根据相关学术文献和2012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外来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624-2011)对文中有关定义进行解释[1]。
本地植物:指出现在其自然分布区及自然传播范围内的植物(含种下分类单元)。
外来植物:也称归化植物,即非本地的乡土植物,是由于环境变迁和人为活动,自外地或国外传人或迀入的植物。
外来入侵植物(invasive alien plant):指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在自然分布区域外的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建立种群,并对引进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影响或破坏的外来植物[1]。
外来植物入侵:一种植物引进新的栖境后,脱离了人为控制逸为野生,在适宜的气候、土壤、水分及传播条件下进行扩散,成为大面积单优群落,破坏了当地动植物,危害了当地濒危动植物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结果[2]。
引进:外来物种通过人类活动转移到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潜在扩散范围以外地区的过程。
建立种群:外来物种在新栖息地成功繁殖可育的后代并且具有连续生存可能性的过程。
扩散:外来物种从一个生境转移到另一个生境的过程。
有意引进:因农业生产、生态环境改造与恢复、景观美化、观赏以及放生等目的,有意识地引进外来物种的过程。
无意引进:在贸易、运输和旅游等活动中,伴随物资和人员的流动非故意地引进外来物种的过程。
生态危害:指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结构和功能等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控制:运用化学、生物、人工、机械、生态替代和综合利用等措施抑制、封锁或根除外来入侵物种种群。
1.3 外来入侵植物的特征
外来入侵植物要想到另一个区域上去生存和繁衍,最后占据这篇区域,这就要求外来入侵植物要有各自的特征才能保证外来入侵植物能够立足于这篇新区域上。外来入侵的植物一般都属于草本植物,生活的周期比较短,植物的体积都普遍的小,数量多,繁殖的方式比较多并且灵活[3]。
外来入侵植物的生态适应能力比较强,表现在外来入侵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比较高,对新区域的环境适应能力比较强;外来入侵的植物都是可以有一定的休眠时期的,以此来保证这些植物的萌发,并且这些外来的入侵植物能对本土的植物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些外来入侵植物的光合作用比较强,能够促进这些植物的生长。
外来入侵植物的繁殖能力比较强,通过一定得媒介来进行传播和繁衍,并且传播的效率还很高,容易因为人类的活动来进行传播[4]。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就是使得植物入侵区域的生态多样性减少了,有些还能够真正的危害到人体的健康。
2 淮安市外来入侵植物的调查
2.1 地理状况
淮安市地处江苏省北部中心地域。位于北纬32°43ˊ00"~34°06ˊ00",东经118°12ˊ00"~119°36ˊ30"之间。北接连云港市,东毗盐城市,南连扬州市和安徽省滁州市,西邻宿迁市。横贯淮安市境内的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一线是中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因此淮安市兼有南北气候特征,南地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以北地区为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安市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为外来物种的生长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发达的对外贸易和旅游业为外来植物的入侵提供了便利通道。 淮安市外来入侵植物调查与分析(2):http://www.751com.cn/shengwu/lunwen_64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