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生物论文 >

国内外对桦褐孔菌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现状和参考文献

时间:2021-07-01 20:25来源:毕业论文
国内外的研究者从该菌种中发现了种类繁多的三萜类化合物。其中,波兰的科研人员在很早之前就对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Ludw lczak从桦褐孔菌中分离并

国内外研究者从该菌种中发现了种类繁多的三萜类化合物。其中,波兰的科研人员在很早之前就对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Ludw lczak从桦褐孔菌中分离并得到了一个新的化合物inotodiol,随后他又通过化学反应以及波谱手段对这种新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深入地研究[4]。之后,国内外的学者对桦褐孔菌又相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全面的研究。kempska等研究发现桦褐孔菌中含有多种羊毛甾醇型三萜类化合物[5]。近年来,Shin等科研人员在桦褐孔菌中又连续发现了多种新的三萜类化合物[6]。69046

国内学者何坚等从桦褐孔菌子实体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合物,经提取和纯化,鉴定出该物质为桦褐孔菌素-羊毛甾醇[7]。赵芬琴等人从桦褐孔菌中分离出了抗突变活性成分,经过理化分析,结果分析表明,野生桦褐孔菌中多糖的含量为1.31 %、总三菇量为1.61 %[8]。杨丹等科研人员又对菌核含有的粗脂肪、粗蛋白、粗多糖、灰分以及矿物质元素等物质分别进行了含量的测定[9]。论文网

综合国内外的科学文献报道分析,目前桦褐孔菌含有的主要化学组成成分分别有有羊毛脂烷型三萜类化合物、黑色素类、木质素类、多酚类、单宁化合物、生物碱类、叶酸衍生物以及芳香的香草酸、丁香酸和y-羟基苯甲酸等[10]。

参考文献

[1].黄年来,俄罗斯神秘的民间药用真菌——桦褐孔菌[J],中国食用菌,2002. 21(4): 7-8.

[2].张丽霞,桦褐孔菌多糖结构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1年.

[3].陈义勇,桦褐孔菌多糖纯化、结构及其抗肿瘤机制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4].Ludw iczak RS WrzecionoU. Investigations of the chem ical com stituents of Inonotus obliquus. I InotodiolRocsnikiChem. 1958, 32: 39-47.

[5].Kempska K. Investigations of chenical components of Inonotus obliquus.VI.3 a-Hydroxy Lanosta-8, 24-dien-2L-oicacid, RocznikiChem, 1926, 36: 1453-1457.

[6]ShinY.Triterpenoids,steroids,andanewsesquiterpenefrom Inonotus obliquus  (Per.:Fr. )Pilat[J]. IntJofMedMushrooms,2002,4(2): 77.

[7].何坚,冯孝章. 桦褐孔菌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01. 32(1): 4-6.

[8].赵芬琴,朴惠善. 桦褐孔菌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 12(2): 96-97.

[9]杨丹,刘文利,陈艳秋. 桦褐孔菌人工培养菌丝体、菌核及野生菌核成分比较[D],2006. 84.

[10].蔡建秀,徐丽芳. 桦褐孔菌人工培养菌丝营养成分分析[D],泉州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2012年.

[11].陈艳秋,李玉. 桦褐孔菌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5. 32(2): 124~125.

[12]宁慧青,酚硫酸法测定灵芝多糖的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5(1): 105-107.

[13]李娇妹,郑纺,翟丽娟,等. 三萜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J],中草药, 2014, 45(15):  2265-2271.

[14].张立秋,陈艳秋. 不同碳、氮源及无机盐对桦褐孔菌菌丝培养特性的影响[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06. 28(3):192-195.

[15].赵艳霞, 缪康杰 , 张梅梅. 真菌激发子对桦褐孔菌多酚积累的影响[J],菌学报,徐州师范大学,2010. 29(3):95-101.

 


国内外对桦褐孔菌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现状和参考文献:http://www.751com.cn/shengwu/lunwen_77787.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