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铝对人体的危害
人体中铝的过度积存对于人体的胚胎发以及中枢神经都有着恶劣影响。医学上发现,帕金森氏痴呆综合症、老年痴呆症等神经失调疾病,都是铝在人体过量积存导致的。因为铝被神经元吸纳后,进入了神经核内,细胞的骨架发生变化,染色体发生病变,紊乱了蛋白质的生化代谢而引发疾病。当我们在饮食中摄入的铝量超标,人体对食品中磷的吸收会减少,人体含磷总量及血磷降低,骨骼含钙量下降,致使骨萎缩、骨软化、甚至骨折。肾脏是铝的主要排泄渠道,铝的积存会导致肾脏压力过大,对肾脏造成危害,引起肾功能问题、肾衰竭和尿毒症等。
铝对人体的危害是长期的、缓慢的、不容易被察觉的。但是只要引起了代谢紊乱的现象,后果就是很严重并且是不能恢复的了。所以我们都应该高度重视铝的摄入,尽量减少铝的摄入[3]。
1.4 食品中金属元素含量的检测方法
这几年来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金属元素如铅、汞、镉、铜等随着日益增多的化肥农药用于农业耕作之中,进入食品中。在一些对人体有害的金属元素在膨化食品的加工生产时,通过生产管道,机器等进入食品本身。也有些金属元素,例如常用来制作成食品膨松剂的铝金属,也会进入人体。金属元素随食物进入人体后,往往会发生化学反应,转化成具有高毒性的化合物。而且多数金属会积存在体内,有着很长的半衰期,会发生各种毒性反应,甚至可能产生致畸形、致癌和致突变的后果。自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政府和人民都对食品安全有了更广泛的关注,所以食品中有害金属元素的检测也更有研究的必要了。如今常用于食品中金属元素的检测方法有化学法、物理法及生物法,以下将介绍化学法检测食品中重金属元素的方法[4]。
1.4.1 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是通过测定被测溶液在某种波长范围内或特定波长时的发光强度或吸光度值,对被测溶液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的方法。在分光光度计中,不同的波长,相同浓度的溶液,会对应不同的吸光度值。这个方法是以朗伯-比尔定律为基础,将波长(λ)定为横坐标,吸收度值(A)定为纵坐标,这样来作吸收光谱图。紫外光分光光度法是用紫外光源测定无色物质,而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是用可见光光源测定有色物质。上述的可见光区、紫外光区是最广泛使用的。除此之外,分光光度法的使用光区还包括红外光区[5]。
1.4.2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是用石墨材料制作成管、杯等形状的原子化器,原子化被电流加热进行原子吸收分析的方法。因为样品悉数参与原子化,使得原子浓度不会在火焰气体中变稀,分析灵敏度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该法用于测定痕量金属元素,在性能上优于其他很多方法,对于量少样品的分析和固体样品直接分析都有很好的测定结果。所以它的应用领域很广泛[6]。
1.4.3 间接火焰原子吸收法
间接火焰原子吸收法的原理是在乙酸-乙酸钠缓冲介质中,pH控制在4.0~5.0之间,并有PAN存在的条件下,三价铝与二价铜-EDTA发生定量交换,下式为反应式:
Cu(Ⅱ)-EDTA+PAN+Al3+→Cu(Ⅱ)-PAN+Al(Ⅲ)-EDTA
氯仿可以萃取生成物二价铜-PAN,之后用空气--乙炔火焰测定水相中剩余的铜,从而测定出金属铝的含量。这种方法的最低检测浓度为0.1毫克每升,测定范围为0.1~0.8毫克每升,地下水、地表水、饮用水及污染比较轻的废水中铝的测定适合用这种方法测定[7]。
1.4.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适用于生活饮用水及其水源水中的铜,铝,钡,砷,铅,铜,镁,银,钡,锑,钠,锌,锰含量的测定。其原理为离子化的Ar流组成了ICP源, Ar经电磁波为27.1MHz射频磁场离子化。绕在石英炬管上的水冷却线圈得以文持磁场,离子化的气体也就是等离子体。一个合适的雾室和雾化器可以产生样品气溶胶,通过安装在炬管上的进样管引入等离子体。样品气溶胶直接进入ICP源,温度大约为751千K到八千K。样品分子因为高温几乎完全解离,从而化学干扰明显降低。除此以外,因为等离子体的高温,原子发射变得更加有效,由于原子的高电离度,离子发射谱线减少。ICP提供的典型的“细”光源在样品浓度不高的情况下,没有自吸现象。在激发或电离时,不同元素的原子可发射出特征光谱,因此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可用来测定样品中的元素。与标准溶液进行对比,特征光谱的强弱与样品的原子浓度相关。该方法也可定量测定样品中各元素的含量[8]。 街头膨化食品中铅铝含量的分析研究(3):http://www.751com.cn/shiping/lunwen_29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