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方法有:电磁感应透明技术(EIT),相干布居振荡(CPO),自然共振或能带边沿,受激布里渊散射(SBS),受激拉曼散射(SRS),光谱烧孔和参量放大等[2,3]。电磁感应透明技术(EIT)指介质的强吸收区域因外加磁场而变得透明,是第一种产生慢光的技术。1999年哈佛大学Hau教授等人利用EIT技术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下将光速减小到了17m/s[1],实验装置如1.1所示。
1.1 Hau教授等人利用EIT技术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下将光速
减小到了17m/s的实验装置
(2)宏观慢光
宏观慢光指通过光和相当于或大于光学波长的元素几何结构特性相互作用获得介质中光的“有效群速度”。宏观慢光介质是非空间均匀的,但其几何结构具有独特的特征长度,一般与波长差不多或大于波长。在此情况下,慢光效应可以由传播通过整个慢光介质的群延迟来描述,如果具有周期性,至少可以由介质结构的一部分来描述。
典型方法有:光子禁带结构,独立或双环形谐振器,光纤或波导光栅结构等[2,4]。
1.3 慢光技术的应用
通过控制慢光介质的群折射率,进而可以控制光脉冲信号在介质中的传输时间,此全光控制延迟线可以运用到很多应用中。慢光效应最重要的应用就是在光延时线方面的应用。在光纤通信系统,全光可调延迟介质可以实现全光缓存、数据再同步、光开关等,光延迟还在光信号处理,慢光激光雷达和射频光子学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5,6]。
目前关于慢光技术的大多数应用都集中在利用光脉冲在介质中实现超慢群速度传播的优势,而慢光介质内大色散对于光场内不同频率分量的相位变化的影响有时会被忽略。另外,具有高光谱灵敏度的干涉仪逐渐在度量学、光学传感、量子信息处理和生物工程等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国际上也出现提出了许多针对提高干涉仪光谱性能的研究方案,比如采用光子晶体结构来使非线性电光调制芯片装置的结构最小化,采用EIT技术提高萨格纳克干涉仪的旋转灵敏度。
基于光速控制的干涉仪作为慢光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具有光谱灵敏度高、光谱分辨能力强等优点,能有效提高测试精准度,进一步推动干涉测试技术的发展。慢光干涉测试技术也是本次毕业设计的主要探讨方向。
1.4 研究内容
本文从慢光的基本概念入手,重点研究将慢光效应与干涉测量相结合的慢光干涉测试技术。分析慢光介质的色散效应对于不同类型的干涉仪(双光束干涉,多光束干涉和傅立叶变换干涉)光谱特性的影响。
1.5 章节安排
第1章:阐述了论文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并介绍本文的内容章节安排;
第2章:介绍了慢光的基本概念和产生慢光的典型方法,以及慢光技术的应用前景;
第3章:将慢光效应与不同类型的光谱干涉仪相结合,分析了双光束干涉和多光束干涉下的理论原理和光谱特性;
第4章:详细介绍了使用连续可调慢光介质的新型傅立叶变换干涉仪的理论推导和该理论模型的验证实验;
第5章:选取光谱分辨率和工作精细度两个品质因数评价干涉仪的光谱特性; 慢光干涉测试技术研究+文献综述(2):http://www.751com.cn/tongxin/lunwen_30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