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n Jacobson奠定了TCP拥塞控制的基本框架,然而Internet在快速的发展和扩张中,不断增加的用户量对网络的性能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TCP拥塞控制有着本身的局限性,人们开始研究新的拥塞控制策略,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解决”。
传统的队列管理方法普遍采用的是“丢尾”(drop tail),这种方法实现方式简单,因此被广泛的采用,然后其存在着死锁和满队列问题,因此人们逐渐从被动队列管理转移到主动队列管理。1993年,Floyd和Jacobson提出了最早的AQM算法,随即早起检测(Random Early Detection, RED)算法,其是基于队列长度提前进行拥塞控制,该算法尽管比传统的丢尾算法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是在长期的使用中也凸显其参数难以设置和不必要的丢包等问题,影响了网络的稳定性和鲁棒性等性能,因此诸多改进的RED算法相应的被提出。较有影响力的有WRED、Stabilized-RED、Self-configuring RED 、Adaptive RED、FRED、Balanced-RED。随着拥塞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开始采用系统控制理论和优化控制理论等来描述端系统和网管共同组成的系统,一些新的AQM策略如BLUE[7],PI,REM[8],AVQ[9]等等也逐渐涌现[10]。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安排
本文主要探讨Internet中两种基于源端和基于中间节点两种不同的拥塞控制问题,探讨主动队列管理算法中现有的RED算法在实际网络中的利弊,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AQM算法——PID算法,通过NS2进行仿真与原有的RED算法进行比较,以此来研究提高网络的性能。各章节如下:
第一章主要介绍拥塞和网络拥塞的定义,产生的原因和背景,以及现阶段人们对网络拥塞的研究成果。
第二章主要介绍基于源端的TCP拥塞控制机制和基于中间节点的IP拥塞控制机制。
第三章从控制理论的角度对网络拥塞控制机制进行分析,主要阐明AQM算法中的RED算法,介绍RED算法的基本原理,分析该算法在实际网络中的具体表现,在这基础上提出PID算法并与之比较。
第四章主要为仿真实验,对网络仿真软件NS2进行介绍,并且对RED算法和PID算法在NS2的基础上进行系统仿真,得出仿真结果,来比较两种算法在相同网络环境中的性能。
第五章是对整个论文进行总结,并提出对以后研究的设想。 PID网络拥塞控制算法的研究和实现(3):http://www.751com.cn/tongxin/lunwen_30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