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图像数据的特点之一是信息量大。海量数据需要巨大的存储空间。如多媒体中的海量图像数据,不进行编码压缩处理,一张 600M字节的光盘,能存放 20 秒左右的640×480 像素的彩色图像,没有编码压缩多媒体信息保存有多么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在现代通信中,图像传输已成为重要内容。采用编码压缩技术,减少传输数据量,是提高通信速度的重要手段。可见,没有图像编码与压缩技术的发展,大容量图像信息的存储与传输是难以实现的,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等新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会碰到很大困难。数据压缩主要研究数据的表示、传输、变换和编码方法,目的是减少存储数据所需的空间和传输所用的时间[1,2]。7489
1.2 图像压缩理论历史、现状与趋势
1948 年提出电视数字化后,就开始对图像压缩编码技术的研究工作,至今已有
50 多年的历史。图像压缩的基本理论起源于20 世纪 40 年代末香农的信息理论。由香
农的编码定理可知,在不产生任何失真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编码,对于每一个信源
符号分配不等长的码字,平均码长可以任意接近于信源的熵。在五十年代和751十年代,
图像压缩技术由于受到电路技术等的制约,仅仅停留在预测编码、亚采样以及内插复
原等技术的研究,还很不成熟。1969 年在美国召开的第一届“图像编码会议”标志着图
像编码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了。到了70 年代和 80 年代,图像压缩技术的主要成
果体现在变换编码技术上,矢量量化编码技术也有较大发展,有关于图像编码技术的
科技成果和科技论文与日俱增,图像编码技术开始走向繁荣。自 80 年代后期以后,
由于小波变换理论,分形理论,人工神经网络理论,视觉仿真理论的建立,人们开始
突破传统的信源编码理论,例如不再假设图像是平稳的随机场。图像压缩编码向着更
高的压缩比和更好的压缩质量的道路前进,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欣欣向荣的大发展时
期。
如今图像压缩编码技术广泛地被应用在各个领域。如:电视计算机、多媒体出版
物、遥感图像数据库等。它已经为开创新的应用领域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到目前
为止,图像压缩编码技术已经发展到第二代编码技术。第一代编码技术包括建立在
shannon的码率失真理论基础上的预测编码、变换编码、统计编码及Oliver提出的PCM
编码理论。虽然这些编码技术在中等压缩率的情况下,能提供非常好的图像质量,但
在码率非常低的情况下,无法提供令人满意的质量。究其原因是由于这些技术没有利
用图像的结构特点,同时也没有考虑人类视觉系统的特性,因此它们也就只能以像素
或块作为编码的对象。第二代编码包括基于分形的编码、基于模型的编码、基于区域
分割的编码,以及基于神经网络的编码等。这类编码技术不再局限于信息论的框架,
充分利用了人类视觉以及图像信源的各种特征,实现从“波形”编码到“模型”编码的转
变,获得了更高的压缩比[3]
。
1.3 关于数字图像无损压缩编码
图像编码发展至今已经非常成熟了,但新颖的编码方法仍然层出不穷。不管具体
的编码形式如何,它们都是力图消除图像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冗余。根据由压缩数据恢
复的图像与原始图像的差别,图像数据压缩可以简单分为两类:“有损压缩”和“无损压 MFV基于霍夫曼编码的图像压缩的处理:http://www.751com.cn/tongxin/lunwen_5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