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损伤的临床观察虽然把简单肤浅的颅相学从科学的研究中清理出去,对大脑功能“狭隘的定位论”观点却没有得到什么改变。很短的时间内,“概念中枢”、“阅读中枢”、 “书写中枢”、“空间定向中枢”等等分别在大脑皮层中确定了位置。尤其是在20世纪初,具有讽刺意的是,人类自己发动的世界大战为人类观察研究自身的大脑提供了许多优秀的病例——大脑受弹伤的士兵。在对这些病例的观察研究得到的大量资料加工整理后,1934年,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斯特(Kleist)甚至绘出了详细的大脑皮质机能定位图。然而,从本质上而言,这些图与加尔他们的颅相学图并没有很大的差别。
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把心理过程直接定位在大脑特定区域的机械论观点正在把心理活动的脑功能基础研究引入歧途。事实上,正是对这种“狭隘的定位论”的怀疑使得象Sherrington这样的杰出神经科学家在晚年不得不接受把心理过程与脑的基质割裂开来,承认它们特殊的“精神本性”。而一直以来,反对“狭隘的定位论”的代表——英国著名的神经学家Jackson的假设:对于心理过程的复杂形式的脑组织来说,从它们的结构水平立场出发,要比从大脑有限部分的立场出发更为适当,则被Monakow、Goldstein等杰出研究者继承和发展。20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又为脑损伤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研究的机会。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神经心理学,就是在二次大战伤亡最大的两个国家——前苏联和德国的摇篮中产生的。前苏联杰出学者Luria在1973年发表的专著:《神经心理学原理》,就是这一学科产生的标志。 Matlab基于小波变换的脑功能连接的相干性分析(8):http://www.751com.cn/tongxin/lunwen_5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