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电子通信 >

IEEE协议性能分析+文献综述(2)

时间:2017-05-25 22:05来源:毕业论文
2.1.1 虚拟载波监听技术 6 2.1.2 帧优先级的设置 7 2.1.3 随机退避机制 7 2.2 MAC层访问机制 8 2.2.1 分布式协调功能DCF(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Function) 9 2.2.2 点协调功能


2.1.1  虚拟载波监听技术    6
2.1.2  帧优先级的设置    7
2.1.3  随机退避机制    7
2.2  MAC层访问机制    8
2.2.1  分布式协调功能DCF(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Function)    9
2.2.2  点协调功能PCF(Point Coordination Function)    11
2.3  MAC层协议性能分析方法    12
2.3.1  采用马尔可夫链模型分析    12
2.3.2  仿真实验分析    12
2.3.3  排队论分析    12
3  饱和状态下的IEEE802.llDCF性能分析    13
3.1  以马尔可夫链为基础的典型模型    13
3.1.1  分组发送概率    13
3.1.2  系统吞吐量    16
3.1.3   吞吐量最大值    18
3.2  NS仿真工具简介    21
3.3  IEEE802.llb饱和吞吐量性能分析    22
3.3.1  IEEE802.11b饱和吞吐率    22
3.3.2  IEEE802.11b最大吞吐量    25
4  IEEE802.11MAC协议DCF退避算法的改进    27
4.1  改进的DCF退避算法    27
4.1.1  算法描述    27
4.1.2  算法实现    29
4.2  改进算法仿真模拟    29
4.2.1  NS中IEEE802.11代码分析    30
4.2.2  改进算法的具体仿真实现    30
4.2.3  仿真模型    31
结论    33
致谢    34
参考文献    351  绪论
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是指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在一定的局部范围内建立的数据网络,是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WLAN以无线多址信道作为传输媒介,提供传统有线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s,LAN)的功能,使用户摆脱线缆的栓桔,随时随地移动接入Intemet。与传统有线网络相比,WLAN具有灵活性强、移动性好、安装简单、部署成本较低、扩展能力好等优点[18]。
1.1  WLAN的拓扑结构
根据无线接入点(Aceess Point,AP)的功能用不同,WLAN可以分为点对点模式、基础架构模式、多AP模式、无线网桥模式和无线中继器模式五种组网方式[1]。
1.1.1  点对点模式
    由无线站点组成,用于一台无线站点和另一台或多台其他无线站点的直接通信,点对点模式只能用于少数用户的组网环境,无法接入到有线网络中,只能独立使用。其组网如图1-1示。
 
图1- 1点对点模式
1.1.2  基础架构模式
    基础架构模式由AP、无线站点(STA)以及分布式系统(Distributed System,DS)构成。AP也称无线hub,用于在无线和有线网络之间接收、缓存和转发数据,所有的无线通信都经过AP完成。无线访问点通常能够覆盖几十至几百用户,覆盖半径达上百米。AP可以连接到有线网络,实现无线网络和有线网络的互联。基础架构模式的组网如图1-2示。
 
图1-2基础架构模式
1.1.3  多AP模式
多AP模式是指由多个AP以及连接它们的DS组成的基础架构模式网络,称为扩展服务集(Extended Service Set,ESS)。扩展服务集内的每AP都是一个独立的无线网络基本服务集(Basic Service Set,BSS),所有AP共享同一个扩展服务区标示符(Extended Service Set IDentification,ESSID)。多AP模式的组网如图1-3所示
 
图1-3 多AP模式
1.1.4  无线网桥模式
无线网桥模式利用一对AP连接两个有线或者WLAN网段,无线网桥模式组网如图1-4所示。 IEEE协议性能分析+文献综述(2):http://www.751com.cn/tongxin/lunwen_7866.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