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现状目前,学术界关于外卖的研究基本集中在监管、经济影响、消费者满意度等领域,鲜有从消费者行为角度展开的研究。食品安全管理不仅应受到供应者和监管者的制约,更重要的是食品链条的最终目标——消费者的态度。传统的食品安全研究主要关注“供给链”的食品安全, 而对食品消费链缺少足够的重视。但在外卖的消费链中,消费者才是最终决定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天然存在着信息不匹配,外卖食品恰恰增加了这种信息不对称现象,消费者看不到食品的生产过程和环境,更难了解外卖店铺的经营情况,只有尽可能增加外卖行业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信息共享,才能保证外卖行业的有效监管,保证外卖食品安全。国内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研究大多是对现象的描述和简单的经济学分析,但关于何种原因对微观主体行为产生影响的研究较少。我国食品安全市场的现状是,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有极大需求,但由于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信息不对称,这种需求却没有转变为实际购买力。28063
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对象选择,国内外也各有侧重。国外学者大多青睐可追溯性食品、肉、蛋、奶、转基因食品、果汁等为研究对象(Dickson,2002; JenniferBrown, 2005; Caswelll,1992; Gao,1993; Buzby,1995; Thompsonl,1998; Stefano,2000),分析不同人口统计变量对食品安全需求的支付意愿及消费行为的不同。而国内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食品某一类别的总体概念上,例如生鲜农产品(何德华等,2014)、转基因食品(侯守礼等,2004)、有机食品(关兵等,2013)、绿色食品(曾寅初等,2007)等,很少能够以某一食品市场或者某一具体品种进行实证研究,而关于外卖食品的安全问题,国内外学者近几年才开始研究,虽然外卖食品早已存在于生活中,但自2013年起,互联网外卖行业的兴起才将外卖食品逐渐带入公众视野。本研究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现有外卖研究大多为互联网外卖行业,并且主要集中于3个方面:一是外卖食品的安全监管问题;二是从电子商务角度对互联网订购行为进行分析;三是餐饮管理角度。尚未见研究探讨外卖食品的安全消费行为。论文网
2.消费者自我保护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行为是消费者的认知、态度及其他多方面因素综合形成的结果。研究者们大都通过诱导出消费者对提高食品安全措施的意愿支付(Willingness to pay)来进行消费者的购买活动研究。Wang和Liu(2014)通过对消费者有机食品消费行为的推导路径进行探索,得出消费者对食品认知通过影响消费者的态度,进一步改变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此外,他人态度也会促使消费者选择购买的态度发生转变,进而改变其行为选择。王建明等(2011)将认知情感归为心理意识因素研究其影响消费者行为的路径,表明认知观念、情感意识对消费者行为存在直接或间接效应,而人口统计变量对于路径关系存在调节效应。全世文、曾寅初(2014)将知识水平和信任程度归纳为行为效率因素,指出其对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同时指出消费者性别对消费者自我保护行为影响不显著。全世文教授在探究收入因素时,突破性的将其分为工资性收入和非工资性收入,表现为非工资性收入对自我保护行为具有促进作用,而工资性收入对自我保护行为则具有负向影响。王建华等(2016)也表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均能不同程度地影响消费者选择购买食品。本文将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得出如下结论,关于消费者自我保护的具体影响因素研究上大致相同,可分为三个层次:认知(环保意识、健康意识、食品安全意识、个人消费观念)、态度(信息与态度评价、品牌信任度、政府监管评价、认证必要性评价)和消费者特征(年龄、性别、可支配收入、教育程度)。 外卖食品安全问题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22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