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代员工在国内,关于新生代员工是指“80后”和“90后”,即那些1980年以后出生的群体,“80后”最早也是用来形容那些出生在1980年至1989年之间的作家,而“90后”则是伴随着“80后”的说法逐渐演变出来的。在国外,作家卡洛琳冯丁(Carolyn A.Martin)的《管理Y一代》的面市,书中用“Y一代”(GenerationY)来指那些出生于1980年以后的群体。当然,他们的研究者为了找到 “传统型员工”、“婴儿潮一代”、"X一代” 与其之间的区别,以便于将职场主力“Y一代”员工管理地更好,因此,他们也一直热衷于研究“Y一代”的人格特质和工作方式。相比于国外对新生代员工的研究国内起步较晚,研究主要进行了员工的工作特点、新生代员工的个性特征以及一些激励管理策略等方面,比如:刘红霞(2010)实证分析了“80前后”两代人对组织承诺的水平,经过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出“80后”员工的组织承诺水平较低,而“80前”员工的组织承诺水平较高[3]。相对于企业愿景、团队绩效,他们更关注的是自身利益。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发现,相比于与老一辈员工,由于所处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背景等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因此,新生代员工在需求特征、自身能力和主动性人格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Borges ,2010 ; Farley ,2011)[4]。30284
2 组织社会化策略
组织社会化(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是指员工从“组织外部人”转化为“组织内部人”的过程。美国学者Schein在1968年首次提出了“组织社会化”(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解释了员工怎样从组织外部的人 (outsider)转换成组织内部的人(insider )的过程。对组织社会化的研究也有很多不同的角度,通常理解是指员工进入了新的团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新员工学习到了组织的价值观、准则和预期行为。只有按照这些规则办事时,他们才能成为组织中的一员,才能到奖赏和晋升的机会,否则会遭到组织中其他人的反对和排斥(Deal & Kennedy,1982 )[5]。但是,截至目前,有关“组织社会化”还没有一个让大家普遍接受的概念。本文引用下面这个概念,组织社会化就是使一个使新员工尽快适应新环境,更好地融入到集体中的一种组织社会化过程(Bauer & Green 1998)[6]。Jones(1985)经过进一步整合Van Mannen和Schein(1979)提出的751种策略,他认为若组织采用集体的、正式的、固定的、连续的、伴随的、赋予的等751种社会化策略,目的就是为了文持组织现状而鼓励员工被动接受组织预先设定的角色,被称制度化策略(institutional tactics)。若组织采用个别的、随机的、非正式的、分离的、变动的和剥夺的等751种社会化策略,实际上是主动解释在组织中的个体角色而去鼓励员工保持个体特性,被称个体化策略(inpidual tactics)。除了以上751种文度的划分,Jones(1986)还把这751个文度策略文度归类为内容的,情景的以及社会支持三个方面(如下表1所示),情景方面包含集体的和正式文度,关注的是社会化计划的结构.集体和正式的策略代表了高度结构化的社会化方式,而非正式的策略则缺少结构化。内容方面包含固定的和连续文度,社会化过程中时间和事件顺序是否清楚地传达给新员工被关注。社会包含伴随的和赋予文度,这两种策略表示会对新员工有较高的社会支持,并且组织给予新员工的角色模型是对新员工的价值予于的社会支持肯定和,但是分离的和剥夺策略则表示着这类支持的欠缺[7]。论文网
表1.1 组织社会化策略分类表 新生代员工组织社会化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25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