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很早以前就有了对人们决策行为的研究,但那都是一些零散的和不系统的总结,同时也是最初显的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就提出了的动机理论,这是人类早期比较系统的对人类决策行为影响的研究。马斯洛的心理学理论创立于本世纪50年代,80年代中期介绍到我国后受到国内心理学界的重视,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却缺乏对马斯洛动机理论的系统分析。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探讨。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是以对人类需要的理解为基础,对大量的现实生活分析为依据,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为出发点构建起来的。同一时期,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文•麦克利兰通过对人的需求和动机进行研究,于50年代在一系列文章中提出了成就动机理论。麦克利兰把人的高层次需求归纳为对成就、权力和亲和的需求。他对这三种需求,特别是成就需求做了深入的研究。这就是早期学者们对人们决策行为的研究,虽然有可取之处,但只是也粗显的概述。
随着社会的进步,早期的对人们决策行为的研究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在特定情景中从事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指个体自己对自我有关能力的感觉。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这是对早期学者们研究的发展,为其他的学者研究人们决策行为的影响开阔了视野。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对人们决策行为的影响研究有了新的突破,Higgins于1987年提出来了自我差异理论,自我差异理论认为,个体自我概念包括3个部分:理想自我;应该自我;现实自我。自我差异理论就是建立在这三个概念上的。现实自我指个体自己或他人认为个体实际具备的特性的表征,这里,“他人”可以是重要他人或一般化的他人,可见,有两类现实自我,一类是以自己的角度表征的现实自我,一类是以他人的角度征现实自我。理想自我指个体自己或他人希望个体理想上应具备的特性的表征,同样,也有两类理想自我,一类是以自己的角度表征的理想自我,一类是以他人的角度表征的理想自我。应该自我指个体自己或他人认为个体有义务或责任应该具备的特性的表征,同样,也有两类应该自我,一类是以自己的角度表征的应该自我,一类是以他人的角度表征的应该自我。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称为自我导向或自我标准。在这三种自我的基础上,就产生了自我差异的概念。自我差异指现实自我与自我导向之间的差距。
一直以来,强调趋利避害或者说追求快乐、 回避痛苦的享乐主义原则在动机研究中占有主导地位,并成为很多心理学理论的潜在动机假设。然而,这一原则并没有说明人 们如何趋利避害;另外,也无法解释一些看似矛 盾的现象,例如,为什么积极的反馈有时能提高任务表现而有时会起到阻碍作用?为什么目标期望和目标价值的大化并非总能提高个体的目标承诺?Higgins于1997年超越享乐主义原则,提出调节定向理论对上述问题做了清晰的回答。当前,调节定向理论已成为动机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对心理学各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调节定向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自我差异理论的发展;在调节定向理论的基础上,Higgins在2003年又提出调节匹配理论,终形成系统的自我调节理论体系。 调节定向理论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30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