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相关研究十九世纪末,弗洛伊德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他认为,父亲负责提供规则和纪律,而母亲负责提供爱和温暖。行为主义学派也很重视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之间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他们相信个体的早年生活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从上世纪30、40年代许多心理学家都从亲子关系的角度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的作用诸多研究表明,父母态度好且被父母接纳的儿童更能表现出对社会的需要行为,表现为乐观开朗、富有同情心、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情绪状态比较稳定。对于那些不被父母接纳孩子,则更容易表现出冷酷、倔强、情绪不稳定、叛逆。对于被父母支配方式教育管理的儿童,更多表现为被动行性强、易顺从、做事缺乏自信心。由此可见,儿童行为的养成,是与父母的教养方式类型有着一定联系。33751
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起着不同的作用,良好的教养方式更有利于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成长。心理学家佩克曾对儿童攻击性行为进行探究,发现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是与其母亲的拒绝性有着密切关系。在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拒绝性越多,儿童的攻击性就表现越强。另一位心理学家麦克拜(1980年)对不同性别青少年的攻击性也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攻击性行为是与父母严厉惩罚有着密切关系。论文网
有关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在国外的研究主要围绕家庭教养方式的分类和家庭环境系统说。如鲍姆林特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分类,再如伴随系统论思想的广泛传播和生态学兴起,Bronfenbenner提出家庭环境家庭系统的概念。国外有关父母教养方式的早期探究主要来自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她主要研究的是青少年和家庭。与以往研究不同,在其对家庭、社会实践研究基础之上,从类型学的角度出发,鲍姆林特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基于行为方式进行了分类,分为溺爱型、民主型、专制型和放任型等四种类型。她认为,儿童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并不仅仅是父母某一方面的影响,而是父母教养方式的整合形成了对孩子发展的影响,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主要通过父母的成熟要求、管束、亲子沟通和养育这些方式来进行,并提出父母良好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Bronfenbenner基于社会生态学和系统论思想的角度,认为家庭环境具有两个子系统,一是外部系统,还有就是中间系统,无论是中间系统还是外部系统都会对家庭中的孩子的教育以及亲子互动有影响,Bronfenbenner的研究把有关家庭教养的研究从家庭环境引出到了社会环境,这样就为从儿童自身特点、父母的观念、社会文化背景、所在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社会阶层等多个角度对家庭教养方式影儿童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心理学家西蒙兹也从分类角度将亲子关系分为了接受一拒绝,支配一服从。并通过研究提出四种研究取向:①基于精神分析理论,探讨父母的奖赏与惩罚造成何种影响的研究;②基于精神分析理论,探讨亲子之间情感联系的研究;③基于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探讨父母行为榜样作用的研究;④基于习性学理论的指导,探讨亲子互动的生态性的有关研究。
诧摩武俊原对父母的教养态度与儿童个性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父母对子的合理的、非干涉的和民主宽容的态度,更有利于儿童积极性、独立性、态度友好和情绪稳定等性格特征的形成;反之,如果父母对子女以干涉的、拒绝的、溺爱的、支配的、独裁的和压迫的态度,容易导致儿童形成神经质、依赖性、适应性差、反抗性和情绪不稳定等性格特征。基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不同学者基于不同角度和纬度对父母教养方式对子成长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和理论建构,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论。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31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