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国内研究成果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问题上,国内学者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巴曙松(2009)、刘力臻(2010)、戴金平,杨迁,邓郁凡(2011)、王元龙(2013)等国内学者多持相同或相似的观点,即人民币可以走先“周边化”、再“区域化”、最后实现“国际化”的道路;先做结算货币、再做投资货币、最后做储备货币。李稻葵(2008)则建议运用双轨制的办法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即投资贸易结算+离岸市场的形式,目前各项措施的推进与此方式均较相符。王慧,赵亚平(2013)指出现行的“贸易结算+离岸市场”的人民币国际化路径是人民币国际贸易中的“跛足”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人民币贸易结算80%—90%是进口贸易结算,而不是对出口商较为有利的出口贸易结算。李炳念(2013)认为资本项目开放并非货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在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对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替代性制度设计达到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目的。他们主张通过常态化货币互换、人民币海外做市商机制和发行离岸人民币计价债券“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魏金明和张立光(2013)的观点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初期阶段,可依托国际贸易,从区域和远端两个市场、从计价和结算职能着手同步推进,即在区域市场内实行“计价结算+对外投资+离岸市场”模式,在远端市场实行“计价结算+投资援助”模式,同时尝试在亚洲范围内推行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014)却认为人民币“先周边化、区域化,最后国际化”推进路径的国际收支基础已经发生变化,因此人民币可以跨越周边化、区域化阶段,直接向全球扩展。33976
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国外研究成果
相对于国内学者而言,国外学者的观点具有更多的现实性,如Vallée, Shahin(2012)在人民币国际化路径选择上侧重于阐述与当前实际紧密相连的问题,强调人民币国际化需经过资本账户开放、然后在国际储备中占据一定地位、继而纳入特别提款权篮子和具备充足的可兑换性。Samar Maziad and Joong Shik Kang(2012)从三个角度分析——在离岸市场扩大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数量,在岸市场金融深化和自由交易,建立货币的信用体系,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参考文献
[1]Bergsten, C. Fred. The Dilemmas of the Dollar: the Economics and Politics of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Monetary Policy [M].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75
[2]罗伯特•蒙代尔. 国际货币:过去、现在和未来[ M] . 中国金融出版社,2 0 0 3
[3]Jeffrey Frankel, Historical Precedents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RMB.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November 2011: 1~35
[4] SHAHIN VALLÉE.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PATH OF THE RENMINBI. Bruegel Working Paper,2012:1~40
[15]Samar Maziad,Joong Shik Kang.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Onshore/Offshore Links.
[5] Robert McCauley. Renminbi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China’s financial development. BIS Quarterly Review,2011:41~56
[6] Lixian Wang. Evaluating Prospect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RMB.
Economics Honor Thesis, April 2013:1~29
[7]张彦.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障碍与相关对策[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2):62~66
[8] 李稻葵,刘霖林.双轨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J]中国金融,2008(10):42~43
[9]戴金平,杨迁,邓郁凡.国际货币体系变革中的人民币国际化[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00~106
[10]王元龙.人民币国际化的顶层设计与推进策略[J].金融与经济,2013(4):8~13 民币国际化路径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31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