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hatak(1997)用马来西亚出口总值,制成品出口值,原料和非原料初级产品出口值,实际GDP和除去出口的GDP的1955-1990年数值进行协整分析和Granger检验,发现对GDP的作用上,制成品出口远比初级产品出口要强得多[8]。
刘伟,李绍荣(2002)分别从三大产业的角度探究其对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产生的影响,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中国经济制度的改革升级主要是由第三产业拉动刺激的,然而第一、二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促进作用却会相应的减少。这样看来,要想使得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第三产业要一如既往的大力发展,而且还要有第一、二产业的配合与支持[9]。
筱原三代平(1980)在李嘉图“静态比较成本说”的基础上发展提出了“动态比较费用论”,其核心理论为:经济处于落后地位的国家的发展较慢的产业经过政府政策支持,使得它的产品比较成本转移降低,开始处于不利地位的产品能变为具有优势地位的产品,产生动态比较优势。某些日本学者给出了很多的理论假设,人们最熟悉的要属赤松要等人提出的产业发展“雁形态论”[10]。
高越(2003)采用协整分析和Granger方法分析了1952-2001年我国GDP、三次产业总值、出口额、进口额总值,得出下面的结论:(1) 我国的经济发展的长期情况是出口导向的,并且短期内,进出口同时为经济发展起正向作用;(2) 经济增长在长期内是由进口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刺激进步的;(3) 第二产业的发展受到进出口总量的作用最大,第三产业位居第二,最后为第一产业[11]。
3关于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
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与增长是由对外贸易拉动的,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生产要素的变动促进产业结构发生变化,随即出现了比较优势,最后会体现在外贸结构上。所以,外贸及其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有着同增同涨的依存关系。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阐述的绝对优势理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继承延伸了斯密的观点,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观点为:在满足国际比较利益条件时,国际贸易能拉动产业结构健康稳步发展,而且能持续向高级化转变。
参考文献
[1]Michaely M. Exports and growth: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77,(4):49-53
[2]Balassa B. Ex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Further Evidence [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78,(5);181-189
[3]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 竞争战略[M] 华夏出版社 2005
[4]McNab R.M.,Moore R.E..Trade policy, export expansion, human capital and growth[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Economic Development,1988,7(2):238-260
[5]Raja Kali, Fabio Mendez, Javier Reyes. Trade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J] International Trade&Economic Development; An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Review,2007,16(2)
[6]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
[7]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8]Gthatak S, Milner C, Utkulu U. Export composition and growth: cointegration and causality evidence for Malaysia. Applied Economics, 1997,(29):213-223
[9]刘伟,李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5):14-21
[10]筱原三代平.产业结构论[M].筑魔书屋,1985
[11]高越.我国进出口对GDP及三个产业影响的实证分析.国际经贸探索,2003,(4):7-10
[1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载《人民日报》,
[1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4]亚当斯密.国富论[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4
[15]刘艳婷.浅析新国际贸易理论[J].当代经济.2007,(5):62-63 对外贸易及产业结构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38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