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最早提出‘竞争战略’这一概念,是指企业为了争取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好的经济效益以便在市场上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获得竞争优势而所做的长远性谋划和方略。而在竞争战略理论被提出后,国内外学者对其从各个视角均有了一些更具体的研究。在本文中,我们着重考察和研究80年代以来的企业竞争战略。(一)国外研究综述47488
1.行业结构学派
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教授是结构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影响最大的应当是在其《竞争战略》(1980)一书中所提出的产业分析的一般模式和方法。该方法认为,产业结构决定了产业内的竞争状态,并极大地影响着竞争规则的确立以及可供企业选择的竞争战略,所以,行业结构分析是确立竞争战略的基石,理解行业结构永远是战略制定的起点[ ]。
同时,波特根据研究发现建立了五力分析模型,他认为五种基本竞争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一个行业的竞争状态和盈利能力。这五种力量分别是:进入壁垒、买方议价能力、卖方议价能力、替代品威胁和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其中,每种竞争力量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经济技术因素。这五种竞争作用力共同决定了行业竞争的强度和最终利润能力。因此,波特提出了赢得竞争优势的三种基本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聚焦战略。
2.能力学派
波特的行业结构理论着眼于从企业外部环境出发,却未对企业的内在因素做深入研究论文网。由于行业结构理论的缺陷和美国企业界和学术界对企业管理实践的反思,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公司的资源和能力分析开始受到不少管理学家的重视。能力学派主要以汉默尔和普拉霍莱德代表的“核心能力观”和以斯多克、伊万斯、舒尔曼为代表的“整体能力观”为代表观点。该学派的理论思想是强调以公司生产、经营行为和过程中的特有能力为出发点,制定和实施公司竞争战略。企业生产和经营环节之中具有明显优势的个别技术和生产技能是一个企业的核心能力;而整体能力则主要通过企业成员的集体技能和知识以及员工相互交往方式的组织程序来表现。
其中,汉默尔和普拉霍莱德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能力》(1990)最有影响和代表性。该文章指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与新事业发展的源泉,它们应该成为公司的战略焦点,企业要获得和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三个层面上参与竞争[ ]。
3.资源学派
资源学派的一些观点在80年代中期就已萌芽,学者们几十年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该理论流派在企业竞争战略研究领域的主导地位。资源学派理论强调企业资源的重要性。该学派企图在能力学派的分析和结构学派的分析这两种研究方法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从而将企业内部分析(即能力学派的分析)与产业竞争环境的外部分析(即结构学派的分析)结合起来。可以说,资源学派是对前期竞争战略理论的总结与归纳。
资源学派的主要代表,大为·柯林斯和塞西尔·蒙哥马利(《竞争战略》)、沃纳菲尔特(《企业资源学说》,1984)认为资源是一个企业所拥有的资产和能力的总和。所以,企业只有发现发展一系列具有竞争力的独特的资源并将这些企业资源配置到拟定的竞争战略中去才能获得更好的市场份额。而且,资源价值的评价应该是通过将企业资源放在所处的产业环境中并与竞争对手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比较,从而判断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劣势。 竞争战略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49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