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作品《悠悠此情》出版于1984年,在这部富有异国情调并带有浓烈自传色彩的作品中,作者描述了一位法国少女和一位来自中国北方情人的浪漫而绝望的爱情故事。本论题以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理论为指导,通过对作者的人生经历、情感欲望、心理动机和深层次的种族意识和文化焦虑等内容分析认识《悠悠此情》中的“中国情人”形象,这些对于理解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及文化意蕴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4393
关键词:杜拉斯;悠悠此情;形象学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Lover Image in Duras’s The Lover
Abstract: Margaret Duras’s masterpiece The Lover is an exotic and autobiographical work which published in 1984. It tells us such a romantic and desperate love story between a French girl and a man from Northern China.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heory, this paper describes and analyses the image of Chinese lover through author's life experience, emotional desire,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deep racial consciousness and cultural anxiety, etc. It has an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 o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 in western literature.
Key words: Duras;The Lover;Image
目 录
摘 要1
Abstract1
一、“中国情人”形象的特点2
(一)两性关系中的被动性3
(二)残酷现实中的妥协性3
二、“中国情人”形象形成的原因4
(一)对父亲经济上的依附感4
(二)对白人少女性格早熟的无力感5
(三)对种族优劣观念的认同感5
三、“中国情人”的文化意蕴6
(一)“中国情人”和“中国人”的抽象存在6
(二)“情人中国”的东方情结7
参考文献8
致谢10
杜拉斯《悠悠此情》中的“中国情人”形象
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作品《悠悠此情》发表于1984年,该作品迅速传遍世界而且获得了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在20世纪的80年代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浓烈自传色彩和异域风情的《悠悠此情》集中讲述了一个白人少女和一个来自中国北方青年的痴缠绝望的爱情故事,为读者更好地认识了解杜拉斯的人生经历和作品风格创造了契机。
玛格丽特•杜拉斯在作品中成功塑造了一个风度翩翩、阔绰大方却又胆怯、孱弱、缺乏行动能力和自主性的中国男子形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情人对白人少女饱含绝望的炽热爱情和女孩远远超过同龄人的理智、成熟之间所形成的强烈反差。对中国情人形象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清晰地了解到作者的人生经历、情感欲望和社会更深层次的种族意识和文化焦虑。
形象学作为比较文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的是某一国家某一民族的文学作品中所存在的异国或异族的形象,而且形象学经历了由传统形象学演变为当代形象学的过程。其中当代形象学更加侧重于研究形象创造的主体,即作家是如何塑造作品中“他者”形象的。作者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他们的思想及看法肯定会受到其特定年代所属历史、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换言之,他们所进行的对异国异族的形象塑造必然带有其生存的时代“社会集体想象物”的烙印。而所谓的社会总体想象物,就是“全社会对一个集体、一个社会文化整体所作的阐释,是双极性的阐释。”[1]在《悠悠此情》对中国情人形象的塑造上就体现了社会总体想象物对杜拉斯的熏陶。
一、“中国情人”形象的特点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从外貌特征和内在气质两方面来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但是杜拉斯作品《悠悠此情》中对中国情人形象的分析则更多地体现在内在气质方面。 杜拉斯《悠悠此情》文学论文: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1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