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从黄庭坚的诗歌作品分析其诗学理论内涵(2)

时间:2018-03-20 11:56来源:毕业论文
艺术 家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他们的理念及创作必然受到当时的文化环境和时代精神等因素影响。那么,黄庭坚处于北宋这个大背景下,又是出于什么原因


艺术家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他们的理念及创作必然受到当时的文化环境和时代精神等因素影响。那么,黄庭坚处于北宋这个大背景下,又是出于什么原因提出这种诗学创作理论的呢?
首先,任何一种文学作品都不会是孤立存在的,文学家们不可能不阅读各种书籍,而这些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他们的创作,不管有意或无意,其作品中都会出现吸收、转换等在原有基础上再创造的现象。继承和创新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而文学的发展也正是通过这种在继承传统中的创新而实现的。在黄庭坚之前,理论上,陆机已经在《文赋》提出“或袭故而弥新”,实践上,很多优秀的诗文也都是知识积累下的发挥,比如杜甫的名句“一览众山小”就是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这种广泛性是黄庭坚提出此理论的渊源和根据,只不过他将此特别强调,希望在继承的同时体现独创性,凭借原有的“铁”、“胎”来实现“以故为新”。
其次,宋代是一个文化高度繁荣的社会,宋王朝推行崇文抑武的基本策略,这使文人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而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和发展则使大量的文献古籍广泛流传,“读书破万卷”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这种大环境中,诗人学者化也就不难理解了,他们自身知识渊博,又尊古尚学,因此就特别喜欢引经据典,广征博引。又因为宋代的总体文化水平都比较高,使宋人使事用典更有了成长的土壤——大家能够读懂诗中的典故,诗人才可能去“资书以为诗”。[3]于是,出身于书香门第的黄庭坚主张多读书,广泛吸取前人的创作经验,然后再加以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
最后,提起诗歌,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唐诗,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唐诗无所不包,几乎涉及了所有的题材、风格、意境、构思等,于是人们难免会有好诗已被作尽的焦虑感,真可谓“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怎样走出唐诗的阴影,另辟蹊径,开创自己的风格是让每个诗人都颇费脑筋的一件事。[4]黄庭坚提出从学习古人开始,积极借鉴他们的精华之处,在效仿基础上写出自己新意,这可以说是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黄庭坚提出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理论,似乎是照搬前人的语句、诗意,将此据为己有。这其实是种误解。黄庭坚对东施效颦的做法其实是很不屑的,他曾写诗说“文章最忌随人后”,“随人作计终任后,自成一家始逼真。” 反对直接因袭模仿古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其实包含着方法和目的两方面的意思——对古人的著作用夺胎换骨的方法加以改造创新,使之由铁成金。或者说,模仿只是创新的一种手段,自成一家、创造出比古人更好的作品才是最终目的。[5]黄庭坚极力推崇学问,强调学习古人的重要性,要求领会经典的艺术价值、得其精髓所在,然后融会贯通,运用自己的学力修养或重组成新的语境,或将意境深化转化,来形成自己别具风貌特色的作品,实现在学古与新变上的有机统一。下面我们对他的诗歌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在其创作实践中加深对此理论的理解 从黄庭坚的诗歌作品分析其诗学理论内涵(2):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11365.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