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女性的生存境遇是尴尬的、沉重的,她们所能获得的与她们期望得到的往往差之甚远,她们不得不选择突出感情和生活的“围城”,但是这种突围带来的结果是难以预料的。在林白的作品中就塑造了多个生活在“围城”中的主人公,如老黑、多米,然而不断试图冲破男性禁锢的失败经历使得她们伤痕累累,女性疲惫的身心无法得到安置,所以她们只能为自己的灵魂寻找一个栖息之所。
四、女性家园的回归
《一个人的战争》中的林多米就因自己孤僻的性格和奇特的生活习惯长时间地被当做怪物看待。她喜欢黑暗的,封闭性的角落,如蚊帐内,阁楼中,这些地方是与外部世界隔离的,属于她的。但是多米是渴望被别人接纳的,所以她不得不改变自身去顺应社会。19岁时才华横溢的多米写作诗歌刚有点成就却被一桩“诗歌抄袭”事件打入了人生的低谷,拥有强烈个人野心的她毅然参加高考,继而来到了被称为“出息之地”的N城,后来却在爱情上备受打击。她认为自己有爱一个人的必要,于是她疯狂地爱上了N,她崇拜他,追求他,不顾结果,不计付出,为了留住他,多米打掉了他们的孩子,而她只是希望能留下些他们曾经爱过的证明。“爱比死残酷”,是她对这场傻瓜爱情的结语,“我将不再爱男人,直到我死。”最后,多米逃离了N,找到了一个辉煌的逃跑之地,嫁给了一个愿意收留她的老人。尽管多米高傲﹑富有才气,但是一不留神就会陷入生活的围城;尽管多米从骨子里相信自己是个奇女子,但是面对孤独和压抑的生活她会无意识地到男人那里去寻找依靠。多米每一靠近社会,就会狠狠地摔一跤。一个被生活多次拒绝的女人却如此地热爱生活。当亲情、爱情不能给她的生活带来一丝喜悦时,她选择了逃跑,躲进自己的世界。当外在世界不能给女性提供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保护”时,女性只有回归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以一种孤独、封闭的方式与世界隔绝,在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里,静守岁月,让思绪自由地飞扬,保留最后的自尊与骄傲。正如陈晓明教授在《致命的飞翔》一文中所描述的那样,“《一个人的战争》令人惊异之处在于它如此彻底讲述了一个女人的内心生活,那种渴望和欲求,那些绝望和祈祷。一个逃避生活的女人,又是如此之爱生活,因为只有她才是如此倔强,几乎是不顾一切回到内心生活深处。”[10]
女性的自主生存与现实生活的矛盾,使女性处于生活的夹缝中。正因此,林白在90年代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哪里才是真正的女性家园?怎样才能真正实现女性解放?女性生存本身的困境已经是难以突破,女性又该将自己置于何地?如果说在鲁迅先生眼中,国民的劣根性确切地存在着,那么女性在自我解放之路上的首要任务就是摆脱观念中的自己,改变客体和猎物的地位,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个体和精神个体,这样,女人才能获得和男人同等的地位。当然,这个过程是充满艰难和曲折的,这就是为什么90年代的女性主义者提出以“身体写作”来发出自己的声音。女性主义者试图转移自己的关注视角,以女性的特质来给女性读者以启发,帮助女性深入发掘自我存在的真实并且将女性潜意识进行外化,确立女性的性别意识。毫无疑问,“身体写作”是一种被迫的,敢于超越的,玩世不恭的反抗,它蔑视男性只讲肌肉发达的观念,而更关注女性躯体发出的生命欲求。但这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女性只有不断地提高自我认知,从女性生命内部萌发自我意识,女性主义运动才能由“自在”走向“自为”。 林白小说《一个人的战争》中的女性意识解读(4):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1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