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中国饮食文化的审美范畴(2)

时间:2018-10-16 20:39来源:毕业论文
二、的美学范畴 中国人刚开始的美起源于甘觉的感受性。事实上美一开始的概念就是美妙的道。《吕氏春秋本》 提到的美的事物是指品质上乘的食物,可


二、“”的美学范畴
中国人刚开始的美起源于“甘”—觉的感受性。事实上美一开始的概念就是美妙的道。《吕氏春秋•本》 提到的美的事物是指品质上乘的食物,可见美刚开始的意思是指饮食中的色鲜美。依据《说文》“美”字从“羊”从“大”,它由羊和大两部分组成,其本来的意思是“甘”。在其他文献中“美”也经常在“甘”的意义上运用。“肥羊肉的甘”这种古老的觉感受性后来扩大到官能性感受的“五觉”,又深入到精神意识上的“心觉”,即所能感知到的世间万物美的方面。从上我们可以得出“美”产生于“”,而“”产生于饮食。这种观点有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比如就殷商时期来说,从出土的文物看,其大多数为饮食用的器具。这说明饮食在社会生活中占有主要地位,且商到西周设有专门负责饮食的官员,这些人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地位和声望,这刚好说明这个时期人们的觉比其他感觉重。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都在学术领域对饮食美学做过探讨,这些理论奠定了中国饮食美学的基础。包括平民的实用化,强调“民以食为天”;道家的情趣化,认为道化的食品才是最好的,即“饮风餐露”;儒家的伦理化,追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隋唐时期“酒”文化盛行及食药的结合都体现了特殊的美学特征,而谢讽的《食经》和韦巨源的《食谱》标志着中国饮食美学达到另一个高度。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一开始就习惯于把生理感官当成审美感官,这也是“”作为中国文化独特的审美范畴的原因。感官的感受,特别是人的觉由于是对人类最原始的生理欲望的追求,因而给予人类生命无限的充实感。中国人把生理上的充实感上升至审美的高度,赋予了世俗生活高雅的特征,“茶”文化与“酒”文化最典型的例子。因此产生于饮食活动的“”不但是中国美学的起点也是其落脚点和立足点。“”体现在社会生活经验中,就是对“淡”的追求,这与中国的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古代中国很早就进入农业社会,并且一直到近现代才有工业。这也就决定了中国人以五谷杂粮为主食。五谷杂粮的做法与肉食不同,一般以素食呈现,这必然导致“淡”为特征的饮食习惯,在社会文化的发展中“淡”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儒家注重礼乐,控制人欲,倡导合理科学的饮食。道家重视自然,主张养生的生活方式,释家排斥一切欲望,净化心灵。而佛赞赏苦行,提倡纯素食。所有这些都对后世饮食喜爱清淡的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道家哲学影响最深远,李耳在《老子•751十三章》里说:“以无所作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惹事的方式去处理事物,以清淡没当成有。 ”这里“”已经超越饮食文化的范围转喻到哲学范畴。墨子也有类似的思想,反应在政治上提倡“以节用为美”。许多文人画家的作品都继承和发展这种思想,形成了中国文化独特的审美趣,即一种平淡的趣。例如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平平淡淡但也悠然自得。中国饮食文化中以“淡”为美的风格的流行还与中国文人雅士的追捧有关,我们随便翻开烹饪史都会发现许多大家名字或掌故有联系的美佳肴。如魏玄成与"醋芹,亲制胡麻饼的白乐天,喜爱素食豆廷秀先生,苏东坡著有《菜羹赋》、《老饕赋》等。这些诗人,士大夫都在追求一种清淡素净的饮食风格。除了是受哲学思想上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思想的影响、淡泊的美学追求外,更多地是表现出对大自然或社会中各种欲望的批判。通过饮食上的清淡素净来表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生命情趣,以及放荡不羁、高尚的人格。这是中国文人雅士在日常饮食中对审美的追求,这种状态是来自于饮食文化,其渗透于整个中国社会。譬如国画色彩的淡,房屋装饰的淡,文字的淡,语言行为的淡等等。 中国饮食文化的审美范畴(2):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24210.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