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题的对比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有着共同的主题,即反对封建势力压迫,追求自由爱情。《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分强烈地歌颂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纯洁爱情,无论是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无论死亡,都不能把他们分开。”[1]梁山伯虽然含恨而死,祝英台却并没有被马文才迎娶上,而是在她惊天地泣鬼神的祈祷下,梁山伯的坟墓忽然裂开她纵身跃入。为了抵制封建权势的压迫,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化做彩蝶,向封建权势提出不愤和抗议。同样,罗密欧与朱丽叶执着的追求爱情,追求“人的本质”表现了他们人格的尊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了追求真爱最后双双殉情自杀了,但是他们的爱情是美好的。他们之间的爱情克服了家族间的世仇,闪耀着异彩缤纷的耀眼光芒,显示出人文主义的最终胜利。
总之,两部作品都通过青年男女在追求自由爱情的过程中遭遇阻挠,被迫无奈下都选择殉情的故事,批判封建家长独裁和婚姻包办制度,揭露了封建家长的专横、自私和薄情,表现了反对封建压迫的主题。他们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与封建权势顽强抵抗,向封建权势请愿,给后人以鼓舞。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自由恋爱和美满幸福婚姻的强烈追求,表达了希望有情人终能在一起的美好心愿。
同时《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又表现了捍卫女权的思想。“三从四德”和“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对女性的不公。祝英台外出求学也是在打破封建传统,争取和男子一样平等的教育权利。同时显现出女性有权利去争取自己的婚姻,而不是一的忍受听从于父母之命。
三、主人公性格的对比
梁山伯的性格善良、单纯、淳厚、诚实、勤奋,有些拘谨愚钝,却也热烈诚挚。他与祝英台同床三年,一起执笔研磨,一起背靠背读书学习,生病时相互照顾,却并不知道祝英台是女扮男装,实则是个女儿身。在英台走后,师母告诉他英台“临行有言曾相托,托我替她做大媒”[2] ,他才如梦初醒,恍然大悟。在得知英台的真实身份后,他一路狂奔欣喜若狂,赶往祝家庄,看到身着女装美貌动人的英台,满心欢喜。而英台却告知他来迟了,父亲已将她许配给早来提亲的马文才时,他悲愤的大哭大骂,怆然回到家中。脆弱的山伯不能接受英台他嫁的消息,同时也找不到两个人相守的可能,默默地接受了这个结局。最后抑郁成疾,卧榻而终以死殉情。与梁山伯相比,祝英台的性格是热烈、勇敢、聪明、活泼、纯洁。女扮男装外出求学,在当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本就是一种不同凡俗的举动,而游学实则为了避婚,一开始就展现了她的反抗精神和坚强的个性。在女扮男装去书馆途中与梁山伯相遇,一见倾心,志趣相投,草桥结拜,进一步体现了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在书馆朝夕相处三年,同床三载却未曾被梁山伯和其他书生识别出她的女性身份,这是英台的聪明机智。日久生情,英台却能将爱慕埋在心中,守身如玉,纯洁无暇,两无猜忌,更是英台的高洁之处。在山伯死后马家将要迎娶时,尽管父亲极力阻止,她却不顾当时封建习俗坚决的要去山伯墓前吊孝,并且义无反顾,完全违了父亲祝远公提出的不披孝衣、不悲痛大哭、快去快回顺利嫁进马家的三个条件。在吊孝的过程中,山伯坟墓裂开她毫不犹豫的跃入坟墓。生不能在一起,死后化蝶也要双宿双飞。然而在大部分时间她却依然固守着封建社会的各种道德,不敢偏离。在外出求学前,她拿着柳枝插在花台上,发愿:“奴家祝英台出外游学,若完名全节,此枝生根长叶,年年花发;若有不肖之事,玷污门风,此枝枯萎。”[3]她和山伯朝夕相处三年,早已心生爱慕,却“因为中国的伦理道德是‘男女授受不亲’,私定终身与社会伦理大相径庭,为社会舆论所不容,为人所不耻。”[4]没有在离别之日直白的告诉梁山伯自己是女儿身。所以对于爱情的表达,她和所有封建女性一样是含蓄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对比(2):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24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