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捣衣诗中出现了很多的意象,如“秋”、“明月”、“佳人”、“砧杵”和“捣衣”等,这些意象是南北朝捣衣诗的重要组成成分,在二十七首捣衣诗中,“秋”意象一共出现在二十二首诗中,“明月”意象一共出现在十四首诗中,“砧杵”意象出现在了十五首诗中,“捣衣”意象作为捣衣诗的灵魂,更是贯穿了捣衣诗的始末。“佳人”意象虽然出现的次数较少,但她作为捣衣劳作的当事人,对相思主题的捣衣诗来说,是不可忽略的存在,她是捣衣诗中的具体形象,是一个集思念、哀怨、期盼于一体的女子形象,对捣衣诗主旨情感的抒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捣衣诗中的“秋”意象群
秋天是一个万物思归的时节,人们看着凋零的草木、南归的候鸟极易产生悲伤、愁思的情感。悲秋也是中国文学传统中的重要主题之一,秋已成为了悲与思的代名词,秋天中的秋风、秋夜、霜露、花草、鸣虫等物象也成为了人们抒发悲、思情感的载体,这些秋天物象被人们赋予了一种悲愁情感,慢慢地具有了和“秋”相类似的意义,成为了意象。
在南北朝捣衣诗中,出现了很多这样的“秋”意象。
1.“秋风”意象
在南北朝捣衣诗中,出现“秋风”意象的诗歌有“白露滋园菊,秋风落庭槐”(谢惠连《捣衣诗》)、“照月敛孤影,乘风送囧音”(僧正惠偘《咏独杵捣衣诗》)、“金风徂清夜,明月悬洞房”(萧衍《捣衣诗》)、“初霜霣细叶,秋风驱乱萤”(萧纲《秋闺夜思诗》)、“秋风吹绿潭,明月悬高树”(柳恽《捣衣诗•其三》)、“露团池上紫,风飘庭里绿”(王僧孺《咏捣衣诗》)、“风力咸通迈,艺业并纷纶”(何逊《赠族人秣陵兄弟诗》)、“北牖风摧树,南篱寒蛩吟”(江洪《秋风曲》)、“七夕天河白露明,八月涛水秋风惊”(江总《宛转歌》)和“捣衣明月下,静夜秋风飘”(庾信《捣衣诗》)。
这些诗人笔下的“秋风”吹落庭院、吹乱吟虫、吹过潭水、吹残树木,寒冷无情的“秋风”吹扫万物,为人们描绘出一片肃杀的秋天景色,为诗歌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触发了捣衣女子以及诗人的悲情,成为他们抒发愁思的情感载体。
2.“秋夜”意象
南北朝捣衣诗中出现“秋夜”意象的诗歌也很多,如 “砧杵夜不发,高门昼恒关”(鲍令晖《题书后寄行人诗》)、“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眺《秋夜》)、“金风徂清夜,明月悬洞房”(萧衍《捣衣诗》)、“无劳夜游曲,寄此托微吟”(萧纲《纳凉诗》)、“乌鹊夜南飞,良人行未归”(萧绎《寒宵三韵•寒闺诗》)、“徒闻不得见,独夜空愁伫。独夜何穷极,怀之在心侧”(费昶《华光省中夜闻城外捣衣诗》)、“思君起清夜,促伫奏幽兰”(柳恽《捣衣诗•其一》)、“轩高夕杵散,气爽夜碪鸣”(柳恽的《捣衣诗》)、“庭中无限月,思妇夜鸣砧”(江洪《秋风曲》)、“秋夜捣衣声,飞度长城门”(庾信《夜听捣衣诗》)、“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温子升《捣衣诗》)。
秋夜寂静,城门关闭,偶有虫鸣,此时的妇人依旧在辛勤地捣衣,她们思念哀怨的情怀被凄切的秋夜激发出来,秋夜与思愁交融,散发出无限的悲伤之情,诗人们被此夜此情感染,便借助“秋夜”来抒发思念之情。
3.“霜露”意象 论南北朝捣衣诗中的意象(2):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25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