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果然与果不其然三个平面的对比分析(6)

时间:2017-02-07 13:03来源:毕业论文
(4)最后果不其然也可以出现在谓词或介词词组前。例如: 当张连标第二枪掷中83米38时,两位乌国名将果不其然,被惹恼了:又是甩胳膊又是跺脚,急得


    (4)最后“果不其然”也可以出现在谓词或介词词组前。例如:
        当张连标第二枪掷中83米38时,两位乌国名将果不其然,被惹恼了:又是甩胳膊又是跺脚,急得如坐针毡。(1994年报刊精选)
    根据四库全书检测工具,“果然”用例出现了4366例,而“果不其然”却没有匹配结果;搜索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果然”的用例在古代汉语中出现了8991例,而“果不其然”仅仅出现了19例,其中14条用例出现在清代章回小说中,只有5条用例出现在民国时期,这说明“果不其然”出现形成时间较晚,因而在书面语中应用的频率不及“果然”。发展到现代汉语,这个趋势仍在延续,“果然”出现了7397例,“果不其然”的用例出现了117例,因而对于“果然”与“果不其然”在现代汉语中的句法分布进行统计,可将王娜统计的表格[15]列举如下:
句法分布    主谓词组之前    谓词或介词短语前    单独成句    作谓语
果然    32.6%    63.1%    1.7%    2.5%
果不其然    70.5%    15.2%    13.4%    0.8%
通过表中数据显示,“果然”的句法成分主偏向于谓词或介词短语前,而“果不其然”在这方面的百分比却远远低于“果然”;同时,“果然”单独成句的概率比较低,而“果不其然”则比较高,可见,“果不其然”的独立性要强于“果然”一些,而“果然”对于句子成分的依赖性比较大些。
    (二)语义特征方面的异同
    语义方面主要研究句中词语与客观事物(符号与内容)间的关系。因为句子除了表层中的句法关系外,深层内还有语义关系。此处我们着重研究“果然”与“果不其然”在语义内容上的区别,对于语义关系上暂不作论述。
    《现代汉语八百词》解释“果然”:1.表示事实与预期或所料相符(用作副词) 2. 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用作连词)。[16]“果不其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果然(强调不出所料)。也说果不然”。[14]因此,只有当“果然”用作副词时,才与“果不其然”在语义上同义。二者都反映了面对客观事实时话语主体表现出来的心理认知,存在着共同的语义潜势,即在某种已存事实或经验的基础上,说话主体对事情事态的发展做出了某种期望或预测,结果却证明事情的发展与起初的预测正好相符。因此,当人们表达对客观事物的看法进行料定的语气时,就会使用语气副词“果然”或者副词性短语“果不其然”。
    (三)语用方面的异同
    语用平面研究的是词语与使用者的关系。这是由于句子从选词到组合,都与使用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主客观联系,同时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其主要功能是用于大众间的言语交际行为,促进双方沟通,传递各种信息,只有运用中的活语言才具有价值,从这个方面界定,句子中的所有成分都应该是语用成分,为表达一定的意义服务。那么作为同是表达意义的语用和语义之间,二者又是否相同呢?其实,语言作为一种音义结合体,在传递信息时不仅有“基本”与“附加”之分,更有“主观”与“客观”之分。而在主观这一问题上,又存在“形式体现主观”和“形式未体现主观”之说,也就是说有些句子虽然表达内容具有主观性,但是并未从语言形式上体现出来;而有的形式上体现出内容主观性的,如使用了插入语“我估计”等,则称之为“形式体现主观”,一般把符号链所表达的“基本”的“客观”的信息归入语义平面,而符号链通过“形式体现主观”所表达的“附加”的“主观”信息则应属于语用平面。 果然与果不其然三个平面的对比分析(6):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2581.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