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元杂剧《渔樵记》为主解读朱买臣休妻故事中蕴含的元代的文人仕宦心态、妇女婚姻贞洁观、传统团圆观念等的文化意蕴。剖析这些文化意蕴对杂剧文本改编的影响,及其塑造的艺术形象所折射出的元代国人的社会现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民族心理等等。31850
[毕业论文关键词]:渔樵记 朱买臣 文人 妇女 团圆
引言
元杂剧《渔樵记》源于西汉汉武帝时期朱买臣休妻的故事,全名为《朱太守风雪渔樵记》。朱买臣字翁子,吴人,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名臣。《汉书•朱买臣传》“朱买臣……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上拜买臣会稽太守。上谓买臣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今子何如?’买臣顿首辞谢。……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之。居一月,妻自经死,买臣乞其夫钱,令葬。悉召见故人与饮食诸尝有恩者,皆报复焉。”①这段简短的文字是对朱买臣及其妻故事的最早记载。元代文人在史实的基础上对朱买臣的故事进行了改编。但他故事流传的热点并非是其才华横溢或政绩辉煌,而是与其妻的婚变和晚年突然发迹的戏剧性事件。元代的文人心态、妇女形象、团圆观念等等影响并体现在《渔樵记》中,并且不同于宣扬善恶有报惩恶扬善的悲剧式团圆结局,而是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出发安排了“金榜题名”、“破镜重圆”式的团圆结局。它的出现为原本千篇一律的朱买臣休妻故事开拓了广阔的研究视野。
一、朱买臣形象与元代文人仕宦心态
元代是个压抑人才、窒息人才的时代,“元代文艺创作的主力——知识分子,阶级地位发生了巨变。在元前期取消科举的八十年内,他们大多从过去的统治阶级后备军,变为平民的一员,他们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必然随之产生巨大的变化。”②元代,外族入侵,蒙元统治者取消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文人生活在少数民族统治之下,无法通过科举考试展示自己的才华抱负实现治国安邦的政治理想,社会地位一落千丈,这一现象致使元代文人遭受到了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困难。失意的文人生活困苦,沉沦下僚,干脆混迹市井和下层民众融为一体。或是为了迎合市井下层人民的审美口,或是在与市井下层人民的接触过程中心态也随之变化,他们以创作带有浓厚市井气息的杂剧作为谋生的手段,成为了“书会才人”,并将元杂剧作为精神寄托的载体,借助艺术创造表达失落情怀、抒发不平之气,寻求心灵慰藉。
一些历史人物的人生际遇启发了元代文人对现实生活的各种思考,朱买臣的故事便是其中一例。在汉代,朱买臣想追求功名利禄,唯有通过征辟与察举制被伯乐提携和举荐。朱买臣像大部分读书人一样手无缚鸡之力、沉沦底层、饱受欺凌、久困贫贱,并且也是仕途无望,但他却酷爱读书,并坚持十多年负薪苦读。他的形象与元代文人士子的现实境遇近乎“同构”,他的最终发迹结局则是对元代文人极大的安慰,所以文人们热衷于对朱买臣发迹故事的编写。
杂剧《渔樵记》中,作为元代社会地位低下、政治上被排斥、精神上受压迫、仕途道路坎坷的广大知识分子的写照,朱买臣的形象很明确。由汉代的非赘婿变为赘婿,社会地位明显降低的安排,折射了元代文人较以往朝代地位的强烈落差,让人感受到文人生活现状的压抑。他与大部分元代文人一样,仕进无门,被他人看作不肯主动求取功名,丧失了进取精神的穷书生。《渔樵记》以歌颂乡村道德为“剧眼”,将朱买臣的久困贫贱归咎于他的“偎妻靠妇,不肯进取功名”③,所以才有了下文中岳父刘二公用离婚来激将,并暗中资助他赶考;以及朱妻玉天仙怒其不争逼休求离。杂剧在逼休中细致描绘了朱买臣生活的贫苦与休妻时的无奈,体现了元代文人境遇的艰辛苦难。 元杂剧《渔樵记》文化意蕴解读: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28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