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从接受修辞学角度对网络谐音词进行分类与分析
(一)网络谐音词的分类
1.汉语谐音
(1)普通话谐音
“本有其词,依声赋事”类
这一类是指词语本来就存在,只不过是因为语音相同或相近而被网友们赋予了新的意思,与原先的意思不同了。比如说使用广泛的“杯具家族”:杯具(悲剧)、洗具(喜剧)、茶具(差距)、餐具(惨剧),这些原意为一类生活用具,在网络语言中被谐音为别的意思。再比如:童鞋(原意为儿童穿的鞋,网络语言中指同学),围脖(原意为一种围住脖子的保暖物,网络语言中指微博),鸭梨(原意为一种水果品种,网络语言中指压力),斑竹(原意为一种观赏类竹子,网络语言中指版主),果酱(原意为一种食物,网络语言中指过奖),神马(原意为祥瑞之马或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网络语言中指什么),油墨(原意为印刷材料,网络语言中指幽默)••••••这类词语不胜枚举,笔者在这里仅列出一部分比较有代表性的,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词语被谐音后的意思与原意之间并没有联系,属于仅建立在语音相同或相近基础上的能指与所指的任意搭配。
“据意改字,生造新词”类
这一类是指把某个词语中的一部分或全部替换为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而生造出一个新的词语。比如说“蒜你狠”系列:蒜你狠(用“蒜”替换“算”),姜你军(用“姜”替换“将”),豆你玩(用“豆”替换“逗”),糖高宗(用“糖”替换“唐”),另外还有:砖家(用“砖”替换“专”,意为表面是权威人士,实则不学无术、夸夸其谈),消废者(用“废”替换“费”,意为消费废品、劣质产品的顾客),驴友(用“驴”替换“旅”,意为自主旅游爱好者,背包客)••••••这一类替换后产生的新词词义采取的是结合的方式:替换之前的词义与替换部分的字义相结合。比如说驴友一词,既保留了原来旅游者的意思,又结合了“驴”的字义:驴既能驮也能背,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因而那些背包客喜欢用驴友一词自称或尊称他人。
(2)方言谐音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不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方言的丰富多彩对汉语的发展演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网络语言中受方言影响而形成的谐音词也不少。比如前段时间大热的“有木有”是“有没有”的谐音,在山西、山东、宁夏、河南、河北、甘肃等地的方言中,“没”的发音就是“木”。再比如受福建、湖南等地方言的影响,出现了“灰常(非常)”、“灰机(飞机)”等谐音词,受山东方言的影响,出现“肿么(怎么)”,还有“虾米(什么)”、“偶(我)”、“锅(哥)”等都是受方言影响而产生的网络谐音词。
(3)合音谐音
有一些谐音词来自于词、短语的合音,这些谐音词大多是在港台文化的影响下形成,比如“表”(“不要”合音的谐音)、“酱紫”(“这样子”合音的谐音)、“造”(“知道”合音的谐音)、“宣”(“喜欢”合音的谐音)等等。
2.数字谐音
数字谐音是指利用某些数字与汉语发音相似的特点,用数字来表示汉语字词含义的一种方法。比如用“88”表示“拜拜”,“520”表示“我爱你”,“1314”表示“一生一世”等等。 接受修辞学视角下的网络谐音词研究(2):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29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