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元杂剧“本色派”和“文采派”的划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有的学者认同这样的分类,认为该分类方式代表了元杂剧的内容风格特点,如王季思《元人杂剧的本色派和文采派》中,就明确的对“文采派”和“本色派”的进行了具体的举例和分析,认为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对其进行这样的划分是有其积极的意义的,并在最后提出了自己对于二者论证的意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这样的划分是不科学的,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刘乾坤《元杂剧本色当行辨》中,在其余论部分就提出“在论元杂剧的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上,如将其分为质朴通俗的赋予文采的两派,是可行的,分为本色与文采两派,则是错误的••••••”
笔者认为,元杂剧分为“本色派”和“文采派”两个派别,是具有其可实际操作的实践意义的,二者的划分,较准确地概括出了元杂剧的不同特征,是元杂剧有了一定的可辨性。
(二)元代戏剧的“本色派”及其特点表现
“本色”一词在最初是宋人用来进行文学批评的术语,特别是对诗词的探讨。在那个时期,他们多将“本色”理解为为自然、天然、风格天成的作品,而相较于后来戏曲理论及批评中的“本色”概念略有不同。发展到明代时期,文学批评家开始将“本色”的概念引入到文学批评及戏曲评论中。明代臧晋叔在其著作《元曲选序》中说:“而填词者必须人习其方言,事肖其本色,境无旁溢,语无外瑕,此则关目紧凑之难。”
综合历代戏曲理论家对本色概念的阐述以及笔者的理解,我们可以大致得出本色派的特点及其表现特征:一、戏曲创作遵循戏曲艺术的基本规律;二、语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物性;三、人物塑造真实、感人且具有鲜明的个性;四、情节结构合理、完整;五、思想情感真实、动人;戏剧作品整体上呈现出自然、真实、感人的风格,代表作家为关汉卿、石君宝、康进之、高文秀等。
二、《窦娥冤》中体现的“本色派”特点
以“本色派”为代表的元代戏剧作家和作品数量在元代还是相当可观的,但就其取得的成就而言,关汉卿则是首屈一指,而关汉卿的众多作品中(包括历史剧,爱情风月剧,公案剧中),最具代表性的要算是《感天动地窦娥冤》(以下简称《窦娥冤》)了。因此,笔者将从《窦娥冤》出发,全面的分析该作品各个方面的内容,从而从作品中分析其体现的“本色派”的特点,进而具体深入直观地感受“本色派”的特点、表现及其艺术魅力。
(一)戏剧创作
《窦娥冤》的戏剧创作,除了满足戏剧作品最基本的要素之外,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之外,最震撼的莫过于元代社会对窦娥的扼杀和在他孤立无助情况下的抗争和怀疑,比较立体和真实的再现了其悲剧的根源的广泛社会性及其悲剧性格的丰富内涵。
基于对元代社会现实的感知,以及作者自身的生活经历和人生遭遇,再加上艺术的创作,为我们创作了这样一部戏剧。在为增加故事的感染性和浪漫主义色彩中,设置了三庄誓愿,这无疑增加了故事的吸引了和戏剧性,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艺术魅力。同时对于人物之间的矛盾和社和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的处理也使戏剧更加的出彩。 元代戏剧《窦娥冤》“本色派”的特质和意义(2):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31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