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悲壮风格里的英雄气概
两位诗人共同的边塞生活经历,使得诗歌的主题,风格相似。一般边塞诗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对于汉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其态度仍是以文护国家利益为先,再去考虑其他。但是随着战争的扩大,受牵连的百姓越来越多,人们对战争胜利的结果越来越迫切,为了取得胜利,士兵们经历了艰难险阻仍然要接受战争的残酷。高适岑参有感而发,作品风格悲壮。南宋严羽认为:“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感慨。”[1]从先秦汉魏以来,悲壮雄浑是描写行役战争的传统风格。高岑诗歌的悲壮,就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在《燕歌行》中,高适用不多的笔墨描写了一个从将军率兵出征,敌我双方交战,我军失败被围,到最后为了气节而血战沙场的战役全过程。尤其是在被围,“身尚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2],此时战士内心充满了痛苦与不舍。接着“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2],家人的思念,自己的生死在此刻都被推上了绝境,迫在眉睫。悲伤气氛弥漫战场。当战士与敌军短兵相接,血战到底“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2]这种尽量不让自己失望,不肯倒下的英雄气概,充满悲剧性,无法用言语来诉说。“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2]既表现了悲壮的风格特征,又是一种期待。全文将战士心理活动刻画得十分深刻,表现了将士为国家为荣誉一鼓作气,破釜成舟的气概,只有真正经历了的边塞战争,才能懂得在战场上流过血战士的感受。诗人在结尾感慨世人不明白征战难处,让全诗的格调更加悲凉。 高适岑参边塞诗艺术比较(2):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33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