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星星变奏曲》为例,分析教学过程
(一)简析文章内容及地位
在课前,教师首先应了解文章具体内容,并分析本文与单元之间的关系,弄清编者意图,从而有目的的培养学生某方面技能。
《星星变奏曲》是当代朦胧诗代表诗人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本单元所选皆为诗歌,或写景抒怀,或倾诉真情,或歌颂自然,都是由寻常的事物激起心灵之声,语言优美且贴近生活。
《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2]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假设为前提,以“星星”为主要意象,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诗歌语言清丽流畅,修辞手法丰富。
以上是教师在上课前自己要做的备课,对于诗歌的教学,在课前教师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弄清每个词、每个字甚至每个标点所蕴含的意义,把文本“吃透”,只有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才能清楚的知道文章中哪点需要着重注意、哪点可以引申、哪点可以作趣解读,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二)分析学生学习情况
在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学生们已经学习过诗歌这种文体,对于新诗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本单元就是在让九年级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学习新诗,强调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和用语言技能的培养。对于一般的诗歌,学生们读起来尚有一定的难度,更何况是朦胧诗呢?因此,如何让初次接触朦胧诗的九年级学生,较好的去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想像诗歌为我们营造的意境,融入到诗歌的情境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体会诗歌所要传达的情感。
(三)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1]同时依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文目标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及朦胧诗歌的特征(明特征);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品诗歌语言(品语言);
3.体会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否定,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悟情感)。
也就是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内容、语言、情感三个方面来展开诗歌的学习。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立,我设计本文的教学重点为:品诗歌的语言魅力;而教学难点则为:体会诗人通过诗歌所传达出的思想感情。
通过设立教学目标,可以明确的找出本文的重心在哪里,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时也就更有目的性和节奏感。
(四)兴趣引导过程
由于本文是一首朦胧诗,包含着作者对时代的思考,这是不易理解的,连我自己都是多次阅读、翻阅大量资料之后才对文章有了一个基本的把握,那么怎样才能让我的学生去理解这样一首朦胧诗呢?在经过深深地思考之后,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我决定先为学生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朦胧诗的相关特征,这样在读诗之前就让学生文章的情感基调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理解起来也就更加容易。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都或多或少的了解文化大革命吧!四十年前的中国,由于领袖错误地发动了一场运动,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预,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极度的匮乏,作家秦牧曾这样评述文革:‘这真是一场空前的浩劫,几百万人含恨以终,多少家庭分崩离析,多少少年变成了流氓恶棍,多少书籍被付之一炬,多少名胜古迹横遭破坏!’就连家喻户晓的影星刘晓庆在回忆起当年那段生活时,都不无感慨地说:‘那时,如果有人每天肯帮我锄地,我就嫁给他呀。”由此,大家可以想象这是多么残酷、黑暗的一个环境[3],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却产生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他们以黑暗作为背景,以追求光明为主线,委婉含蓄,用了大量的意象重叠,但是他们追求光明的指向却是相当鲜明的,被人称为朦胧派,就像一株从石缝里顽强生长的小草,虽渺小却透着勃勃的生机,同学们是不是已经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了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朦胧派诗人之一江河一起走进《星星变奏曲》,感受那个年代的黑暗与黑暗中蕴藏着的力量与希望。” 《星星变奏曲》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34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