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是中国家训的“鼎盛期”。在明清两朝,开始普遍撰写家训,家训不仅在数量上以往更多,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更加多样。中国家训在明清时期达到家训发展史上的巅峰。这一时期的《朱子家训》和《弟子规》,在明清家训时期在社会上的影响最为广大,意义最为深远。明末清初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根据自己一生教育乡里的亲身经历撰写的《朱子家训》,成为清朝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育子孙,治理家训的经典家训。而清初著名教育家李毓秀的《弟子规》虽然只有360句、1080个字,却成为私塾用来教育儿童的启蒙教科书,其影响力不弱于《三字经》《百家姓》。
近现代时期,是中国家训的“衰落期”。家训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盛极而衰”。自清朝末年,家训开始走向衰落,不过在衰落的过程中也有值得人们关注的家训。譬如能够“睁眼看世界”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人,在对教育家人子弟的基础上,在传统家训中也加入一些民主与自由的现代因素,但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不被人们所重视。自现代起,家族观念被认为是思想和道德的枷锁,再加上受西方思想和现代文化的冲击,家训文化影响力开始减弱。
当代中国,是家训文化的“淡化期”。虽然家训一直被普通老百姓日常用来对自己的子弟训诫的方法,大的来说遵纪守法,小的来说让座洗手,包括了日常的方方面面。另外常见的一些官员将家训放大,制定“约法几章”,规定一些“不准不能”。然而实际上,这些家训是社会和学校教育的附庸品,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并不注重家训。虽然现在许多地方热衷于整理族谱家谱,家训似乎“复苏”,然而,现代社会人们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重现家训昔日辉煌。家训文化的淡化,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趋势。
三、我国当代家教与家训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
(一)家教与家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存在阶级的局限性
中国传统家训常用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来教育子孙、治理家族的。教育好每个家庭成员,让每一位成员有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树立起良好的精神风尚。由此看出,中国传统家训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中国家训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
但此外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传统家训文化说到底是封建社会产生的家训,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特征:其一是传统家训产生就被刻上封建社会家长制度的烙印,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腐朽的思想观念。 它倡导以宗法———专制来确保封建社会的家庭稳定和睦,家庭成员遵守封建社会的礼仪法律制度,按照固定的伦理道德标准来规范自身,成为确保文护封建社会统治者利益的人。总体来说,传统家训文化不适合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应批判地继承发展传统家训文化。其二是传统家训中还有其相对糟粕的封建产物,如大力提倡愚忠愚孝、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了光宗耀祖男子必须考取功名,鼓吹天命,神化皇权,要人听天由命,宣传因果报应的福祸循环等等,对这些禁锢人们的思想,阻碍社会的发展的封建的糟粕,我们必须要批判,彻底根除。 当代家教与家训文化研究(3):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36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