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牡丹亭》传统的最大意义在于歌颂男女为了追求爱情而突破封建束缚的精神,但在《牡丹亭》中所表现出的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以杜丽娘为主线,春香
关键词:《牡丹亭》;杜丽娘;春香;石道姑;女性主义思想
在汤显祖的《西厢记》里面从崔莺莺与红娘身上我们大概已经知道女性思想对于一个女性人生的影响。《牡丹亭》中的情经过锤炼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而我所理解的时代内涵在于:情,对于单单的一个人而言它并不完美,只有当两个人结合在一起时,情才具有它本身的完整性。而《牡丹亭》中“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爱情真谛起初可能觉得有点夸张,但当把整个故事读完之后你会发现世界上真的存在这么一种爱情可以超越生死。杜丽娘因爱丧命,但同时也因爱回生,而且我们也很明显的发现在他们二人的爱情中杜丽娘自始而终都起着主动作用。陈衡哲有一篇散文叫《运河与扬子江》[1],以寓言的形式表达了世人对命运的三种态度:安命、怨命和造命。而杜丽娘的生死起伏、爱情之路也正是由这三个阶段组成。37668
— :杜丽娘
(一):妇道之心(安命)
熟于女工,学以《诗经》,守着大小姐的本分,讲究三从四德,就像杜宝所说,“看来古今贤淑,多晓诗书,他日嫁一书生,也不枉了谈吐相称”[3],所以即使青春荷尔蒙一直冲撞着杜丽娘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她也一直压抑着冲动,一的顺从父亲的意思。清朝依旧是一个封建大国,依旧是父权制国家,“未嫁从夫”是对于每个未出阁的女子来说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对于杜宝而言他自己的这些做法是在尽一个做父亲的职责,并无任何唐突。而杜丽娘对他的顺从也是情理之中。所以直到春香把她引到后花园之后,“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少女情怀自此再也无法隐藏,内心对爱情的渴望才一点点的被激发出来。甚至于在梦中与柳梦梅相遇之后,当柳说“转过着芍药栏前,紧靠着湖山石边。和你把领口松,衣带宽,袖梢儿搵着牙儿也,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3]时她并未拒绝,显然这是情欲燃烧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也是前面她对自己内心想法压抑的一种释放。身病药尚可医,心病久治未愈必酿成大祸,故事发展到这里可能都会觉得杜丽娘心太细,只是因为一个梦便弃了双亲,别了年华,赴向九泉,空留下亲人伤悲。可是换种角度,又不免为杜丽娘这份执着所悸动,易卜生的巨作《娜拉》问世之后,他曾在受到挪威妇女权利协会招待时声明自己必须婉拒曾经做出努力争取女权这一殊荣。他认为这是一个女权问题,女人也是人,理应享有一切作为人的自由自主的权利。所以没什么殊荣而言[2]。鲁迅先生也曾对易卜生的《娜拉》做出这样的分析:走或不走的底线是自由,是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的权利。而杜丽娘或许也是意识到了自己根本就没有这个权利与自由,所以才抑郁而终。在杜丽娘生病期间,杜夫人询问春香原因,春香就把前因后果讲了一遍,于是杜夫人的结论便是“冲撞了花神”,但也已意识到女儿可能是“思春”所致。而当杜夫人告知杜宝之时,杜宝先是埋怨了一通:“我请陈斋长教书,要她约束身心。你为母亲的倒纵她闲游。”而后又说请道姑做法便是。之后又听到杜夫人说“看什脉息,若早有了人家,敢没这病 。”杜宝的回答则是“咳,古者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女儿点点年纪,知道个什么呢?”[3]杜丽娘的欲望是掌控在杜宝手中的,所以当杜丽娘意识到自己的人生自己却没有权利去选择,所谓的自由便是“四书五经”时对梦中的情便是更加迷恋。直到死,杜宝可能都以为自己的女儿是冲撞了花神,而对杜丽娘自身而言,用死可能是对父母,对父权制社会,对自己作为一个人却无法掌握的权利与自由的最好的一种反抗。不过值得欣慰的是杜丽娘至死都守护着自己梦中的爱情,而汤显祖也并没有让故事发展成杜宝为了给女儿冲喜把她许配给任何一个男子或者是杜丽娘从了父母之命嫁了并非梦中男子的人。张爱玲曾经向往《诗经•邶风•击鼓》里那种与一个男子“偕老”的境界:“生死契阔,与子相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她自己这辈子都没遇到可以偕老的人。[4]刘思谦女士对张爱玲的爱情之路归结为“命”,是说不清楚而又在冥冥之中主宰着你的命,所以对于张爱玲而言无所谓幸与不幸,是命安排她这样走的。那么对于杜丽娘而言,自己因梦而死可能也是一定命数的原因。论文网 《牡丹亭》中的女性主义思想: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36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