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据《乐府诗集》统计,梁代《江南弄》作者有17人,37首;陈代有3人,3首;隋代有2人,2首;初唐有22人,38首,达到了高峰。《江南弄》是初唐时期吟咏数量最多的乐府旧题,现存的主要有王勃2首,崔国辅1首,徐彦伯1首,贺知章1首,王昌龄1首,阎朝隐1首,沈佺期1首,总计7人8首。形式上,除王勃《采莲曲》是杂言体,如“相思苦,佳期不可驻。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 ,其他均是五言八句或者七言八句的齐言体,在体式上延续了南北朝时期,西曲吴歌体制短小精美的特点,风格清新流丽。
清商曲辞在初唐,主要是承袭梁陈时代的余绪,乐府古题《江南弄》在初唐的广泛传唱正验证了这一点。比如王勃《采莲曲》:“叶翠本羞眉,花红强如颊。佳人不在兹,怅惘别离时。” 写少妇思念久离不归的丈夫,顾影自怜,伤心怅惘,表达了少妇渴望与丈夫团圆相聚的强烈情感。又如沈佺期《凤笙曲》:“岂无婵娟子,结念罗帐中。怜寿不贵色,身世两无穷。” 更是将思妇的思念写得柔情百转,悱恻缠绵。这两首诗的富艳风格和铺排艺术,绝不亚于梁武帝首创《江南弄》中的“舒芳耀绿垂轻阴,连手蹀躞舞春心” 。《诗薮》评价这一时期的初唐诗云:“衍齐梁而畅之,而富丽有余。” 因此,可以说,《江南弄》代表了初唐时期乐府古题沿袭齐梁诗风的典型倾向。
《乐府古题要解》云:“《从军行》皆述军旅苦辛之词也。” 《乐府诗集》将其归结于《相和曲辞》的“平调曲”,古辞是汉代左延年的《苦哉从军行》,这说明《从军行》主要是写塞外戍守边关的将士艰苦的军旅生活的。
据笔者统计,初唐时期以《从军行》为诗题,创作的有虞世南1首,刘希夷1首,骆宾王1首,乔知之1首,杨炯1首,崔融1首,王宏1首,共7人7首。
南北朝时期,梁代郡王萧子显曾经热衷于宫体歌行的创作,如他《从军行》“春风春月将进酒,妖姬舞女乱君前” ,能将《从军行》这样豪放粗犷的题目写得悱恻缠绵,柔情百转。初唐诗人也未能全部摆脱萧氏的影响,乔知之作《从军行》“窈窕九重闺,寂寞十年啼”,“况复落红颜,蝉声催绿鬓” ,把言说军旅苦辛的传统题材,借着思妇的口吻说出来,这样和军队就没有关系了。杨炯曾这样评价初唐诗坛上的承袭风气,“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 。这样实际上显示了以乔知之为代表的一批诗人,自觉延续齐梁柔靡富艳诗风的轨迹。
(二)慷慨多情,清新流丽的风气
《从军行》作为初唐时期传唱范围较广的另外一种乐府古题,发展更为多样化,除了像《江南弄》那样一承袭齐梁遗风之外,更多的表现出一些主题上新变的态势。
当然,初唐四杰的乐府则大异其趣,桀骜不驯,耿介独立的性格使得他们不屑于模拟齐梁文人“缘情体物”的格调,他们将《从军行》拉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给军旅题材的作品赋予了雄浑刚健,起伏开合,慷慨多情的艺术魅力。王勃曾云:“(诗赋)而君子等役于心劳神者,宜于远者大者,非缘情体物,雕虫小技也。” 充分表现了四杰乐府展示出的壮志雄心和慷慨豪情。
比如骆宾王的《从军行》云:“平生一顾念,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弓弦抱汉月,马足溅胡尘。不求生入塞,唯死当报君。”
杨炯的《从军行》云,“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些《从军行》辞高意简,雄浑刚劲,脱去纤巧雕刻的俗气,跨越齐梁,直承建安风骨,魏晋神韵。不仅在乐府诗中,甚至在整个初唐诗中都是佼佼者。 初唐乐府的流变及其原因探析(2):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37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