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从琼瑶小说看文学作品与“愿望满足”的关系(2)

时间:2020-02-26 21:14来源:毕业论文
从琼瑶的自传《我的故事》[3]可以发现,琼瑶作品中许多的桥段和人物,都可以在她的生活里找到出处。比如她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战乱、离别等元素,正是


从琼瑶的自传《我的故事》[3]可以发现,琼瑶作品中许多的桥段和人物,都可以在她的生活里找到出处。比如她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战乱、离别等元素,正是她童年生活的写照。琼瑶童年时期的恩人曾连长似乎也成了她许多作品的原型,威风凛凛的曾连长、果决刚毅的曾连长、骑马的曾连长,这个形象几乎与《烟雨蒙蒙》中陆振华的形象重叠在一起。而她的初恋以及她第一任丈夫的形象,也融入了她的作品中。琼瑶在《我的故事》中坦言:“其实,我这一生,在我的小说,我的歌中,都可以找到痕迹。”③可以说琼瑶的小说处处都有生活的印记,处处都有“我”的印记。从琼瑶的自传可以发现,她少年期十分苦闷,学业压力以及恋情受阻给她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甚至导致她两度自杀。在整个苦闷自卑的少年时期,写作是她唯一的发泄渠道。对于自卑的她来说,唯一值得引以为豪的就是优秀的写作能力。在少年时期,写作为她编织了另一个世界,让她获得了发泄的渠道,得以脱离现实的苦闷。琼瑶说过:“我编织小說,编织故事,自己也生活在小说和故事里。”③由此看出,她通过作品来满足愿望存在着极大可能。
本文将从琼瑶重要的人生经历入手,再结合与之有相应联系的小说,探讨文学作品与“愿望满足”的关系。当然,在这里必须提出的是,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愿望的满足”,而这些愿望正常情况下是被压抑的,是意识清醒时无法意识到的。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层面的原始冲动和本能并不以社会道德观念为准绳,这也是为什么弗洛伊德的《释梦》遭受到很多人的抨击,至今仍处于争议状态。弗洛伊德解析出来的愿望,往往违背社会道德,让人难以接受,比如前文提到的俄狄浦斯王“杀父娶母”的愿望,许多人根本无法接受自己童年期嫉妒同性父母、爱恋异性父母这样的观点,这与我们的社会道德观是相违背的。本文接下来将讨论的文学创作心理借鉴了精神分析的理论,解析出来的“愿望”很可能不符合社会道德的标准,它们是受到压抑,被压入潜意识之中的“愿望”,并不代表创作者清醒意识层面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二、琼瑶重要的人生经历
(一)根深蒂固的自卑心理
琼瑶的自传里反复提及的一个词就是“自卑”,她不断地强调她的自卑、她的无助。从童年起,她就开始自卑。她母亲希望她是个白雪公主一样的女孩,而她外貌平凡,脸上生了一块胎记,后来在逃难中摔下汽车又多了一个疤。“自卑”这个词在她的故事里出现了无数次,到了少年时期,这种心理几乎把她逼到了极端。她说:“我的三个弟妹,他们都优秀,惟有我失败!他们是父母的骄傲,我却是父母的耻辱!”③有一天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她拿了一份20分的数学卷子惴惴地回到家时,优秀的妹妹正因为考了98分而在失声痛哭。两姐妹间的巨大反差极大的触怒了琼瑶的母亲,也刺激了琼瑶内心根深蒂固的自卑。生活在妹妹的光芒下,无法达到父母的期盼,失去父母的关注和爱,这一切把自卑的她一步步逼到了极限。她留下一封长信,羞愤地自杀了。她说,她一生中总期望得到母亲的认可,希望成为母亲的骄傲,但是,却总让母亲失望。
这样自卑、自怜的心理,使得琼瑶在现实生活中渴望通过写作成名来得到母亲认可,也渴望得到他人的赞美。从她描述的几段恋爱经历可以看出:她的初恋,也即她的国文老师,在她最悲观的高三,给她许多关心和赞美,并且一个人承担了所有流言蜚语,为了她身败名裂。而现任丈夫则是第一个对她的作品直接表示出赞扬和欣赏的人,也是成就她文学梦想的人。在她的生命中,因为自卑的缘故,被认可、被赞美显得非常重要,甚至投射到了她的恋爱关系中。 从琼瑶小说看文学作品与“愿望满足”的关系(2):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46974.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