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列克谢耶维奇是一个十分具有使命感的作家,尤擅长纪实性文学写作,她的作品被称为“文献文学”。她走访了许多当事人,写出了许多优秀作品,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克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本文就她的小说,探寻其如何将张力在历史与文本之间体现得淋漓尽致。48553
毕业论文关键词:阿列克谢耶维奇;张力;苦难;纪实性文学
The Tension of History and Text
——On Alexievich's Novels
Abstract: Alexievich has a very strong sense of mission, especially good at documentary literature writing, which are called “The literature of literature ” . She visited many involved parties and wrote plenty of excellent works, all the works recorded the World War II, the Afghan War, Dissolu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Chernobyl Disaster and so on,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major events in human history.This paper will seek how she drives the tension incisively and vividly between texts and history through several novels of hers.
Key Words: Alexievich; Tension; Misery; Documentary Literature
目 录
摘 要 1
Abstract 1
前言1
一、多层面和多向度的意义 2
(一)和而不同,复调式书写2
(二)痛感写作,救世主情结3
二、饱绽的情感 4
(一) 遍访千人,一己书悲剧4
(二)直中灵魂,凝铸心灵史5
三、包孕着矛盾冲突6
(一)反常合道,戏剧却现实6
(二)逆于主流,创新也古典6
四、运动感弯弓待发7
(一)寓大于小,介子纳须弥7
(二)驾驭情思,收放皆自如8
结语9
参考文献 10
致谢11
历史与文本的张力——论阿列克谢耶维奇小说前言
阿列克谢耶维奇虽然早已名声在外,著作相继获得1998年德国莱比锡图书奖、1999年法国国家电台“世界见证人”奖、2006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等奖项。二三十年前也有译者把她的作品译成中文,她曾随俄罗斯代表团访问中国,近年她的不少作品在国内出版,但是仍其人其作品不为大家所熟知,相关研究论文也十分少。直到2016年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关于其人和其作品的研究才逐渐才多起来。现在对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研究多偏向于文学的纪实性以及对苦难的而书写,本文结合之前研究成果和作者原著,以张力为出发点和着眼点,着重对其作品的历史层面、理论层面、文学层面等多层面进行考量,探寻其创作方法、创作内容之下深层意义。我将从历史与文本的张力的四个方面即多层面和多向度的意义、饱绽的情感、包孕着矛盾冲突、运动感弯弓待发四个方面展开。
一、多层面和多向度的意义
文本想要拥有文学的张力,其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应当有文学张力质的大量集聚。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小说中就富含大量的张力质,也正是这种张力质才成就了她的小说。只有这样才能使文本充盈,而要使文本变得充盈,基础在于文本的多义性,也就是将尽可能多的意义容纳进很有限的文字空间里。别林斯基曾论及:“艺术性在于:以一个特征、一句话就能生动而完整的表现出来;如不如此,也许用十本书也说不完。由于这个缘故,凡没有艺术印记的作品就特别冗繁而累赘。艺术正与此相反,它不用费很多话,它只要一个特征、一句话去表达意思就足够了,而光是说这个意思,又非得写一本书不可。”[1]
(一)和而不同,复调式书写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复调式书写”,这一定义也是对其写作手法极为精准的评价。“复调”一词本为音乐概念,但是在文学理论中,应是“拥有主体权利的不通个性以各自独立的声音平等对话,在互证、互识、互动、互补之存共生的一种境界”[2]这也暗合了中国文论中的“和而不同”的概念。由于阿列克谢耶维奇本身是一名记者,她的作品也都基于她多次采访而来的,并且她的采访对象较多,如果对这些采访记录进行整理加工后尽可能完整呈现,终于她一贯坚持的“真实”,在一定程度上其作品会如折扇般展开。她的作品也确实如此:如一个个填满子弹的弹匣,而里面的每个“个体”便如一枚枚子弹。 阿列克谢耶维奇小说历史与文本的张力: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51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