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宋元时期关羽形象的神灵化
关羽神形象的确立和民间俗文化关羽形象的传播二者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辅相成。关羽神形象的确立是宋代皇帝赐庙、加爵、封侯、封公、封王,元代帝王最终封神。是“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这一过程逐步加封[2] 。根据宋史记载宋徽宗曾四次加封关羽,由一开始的忠惠公封关羽为义勇武安王,到后来南宋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王,再到宋孝宗(1187)更是加封其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关羽至此俨然成为了官方信仰。宋元时期乃至明、清历任帝王,都无不争先恐后的为关羽“加官进爵”。清代关帝庙庙前有这样一副对联“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廊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 [3]无论哪个朝代朝廷都是极力推崇关羽的,透过这一现象可以看出帝王为了巩固其自身的地位和利益是及其渴望臣子们能够像关羽一样忠心耿耿的跟随主公的。帝王们把关羽推向神坛也是为臣子们树立起他们的榜样,让臣子们看到皇帝惜才、爱才,同时希望臣子身上具备和关羽相同的“忠义”品质,从而更加效忠朝廷。
民间关羽形象的树立与官方的不同,是靠“传播”。这种“传播”是以说唱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其中《三国志平话》和《花关索传》等诸多民间形象是人们在街头巷尾,以口口相传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的。这些艺术形式并不是特定的某个人所写,而是根据真实的历史结合人们心中对关羽形象的想象加工而成。其中有一些是移花接木,像关羽刮骨疗毒的事迹,本来替他疗伤的人无从考究,结果却成了古代名医华佗。在古代一提到医术,首先想到的便是这个和关羽生卒年相近的名医,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更能使关羽这一形象深入人心;而有一些则是巧合,像《三国志》中明明是鲁肃亲自进入蜀地面见关羽,同关羽谈论归还荆州的一些事宜,平话里却说成了关羽只身一人身配单刀去和鲁肃会面,并凭借自己的智谋揭穿了鲁肃的种种计谋。民间中的关羽形象更倾向于以人们所愿的形式存在,是“众望所归”形式的“集大成者”。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心中对真善的追求和对关羽仰望,这是美好民愿最深刻的表达。
二、《单刀会》中关羽的形象特征
关汉卿是元代的“曲家圣人”,他的生平资料也同关羽一样寥寥无几,但就是这样一位神秘的元曲圣人,创作出来的元杂剧题材非常丰富,其风格刚毅不阿,清新脱俗;在语言方面不失滑稽幽默,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关汉卿的杂剧,内容上一般都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和浓烈的反抗精神。作者生活在金末元初之时,朝廷局势动荡不安,战乱频发,民不聊生。所以,他笔下的剧作通常会向两个方向发展,第一种是他笔下的《窦娥冤》,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统治,痛斥了当时为官者压迫人民的状况,人民不甘于被压迫,起义反抗,这一题材的元杂剧颂扬了人民勇于反抗的精神;第二种是以《救风尘》为代表,描写了生活在最底层的女性生活,突出了女性在生活中的聪慧和机智。然而《单刀会》是关汉卿笔下少有的英雄主义形式的元杂剧,它体现出了主人公关羽不仅仅具备义勇的品质,更多的则是体现出关公的智谋。《单刀会》全名为《关大王独赴单刀会》通篇共四折,剧本所写的就是三国时关羽凭借智勇单刀前赴鲁肃所设宴会,最终安全返回的故事。
(一)关羽的忠
关羽忠贞的特点《单刀会》通篇每一处都体现的透彻入骨。无论是提到他的勇,还是他的谋,都源于他忠于刘备,忠于汉室。换一种说法也可以说成是忠于自己的信仰。具体的说,在三四折中关羽出场的时候,他的每一个动作和心理状态无时无刻不体现他的忠诚。他为不失荆州毅然决然单刀赴会,可谓“明知山有虎偏上虎山行”。第三折中,在关氏父子的对话里可见一斑。“(平云)那鲁子敬是个足智多谋的人;他又兵多将广,人强马壮。则怕父亲去呵,落在他彀中。”(正末唱)[4]关兴如此问关羽,关羽面不改色回答说“小可如我携亲侄访冀王,引阿嫂觅刘皇,灞陵桥上气昂昂,侧坐在雕鞍上。”[4]关平向关羽建议不要参加鲁肃的宴会,恐怕其中有诈,此去也是凶多吉少。关羽的回答引证出他曾跟随刘皇叔打天下的累累战绩,意在说明在危难之时,关羽已经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誓死保卫蜀国领土的忠诚。 关汉卿《单刀会》关羽形象分析(2):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5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