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受戒》一文的结局,两个孩子最终冲破了“世俗”的束缚,完成了对于人生的一个重要的选择题,同时背离了代表着世俗和束缚的“善因寺”,回到了自由而远离凡俗的“荸荠庵”。这个抉择的描述在全文起着点睛之笔的作用,也明写了作者试图逃离“现实”而回归“理想”的心理特征。
作者在《受戒》中对于世俗所持有的态度是不太肯定的,对于代表着世俗目光的“善因寺”,作者曾通过小英子的视角对它进行了不轻不重的否定,在故事的最后,作者安排了这样一段对话:
划了一气,小英子说:“你不要当方丈!”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
“好,不当。”
“你也不要当沙弥尾!”
“好,不当。”
作者用这寥寥几笔写出了明海和小英子对待“善因寺”以及的自己未来的总体态度,并在之前做出了一个“方丈也有个小老婆”的设定,他把两个孩子的抉择建立在不为外物所影响而关乎内心的高度之上,不希望自己笔下的两个孩子最终走上世俗化、现实化的道路,而是让他们能够在自己理想中的“出世之境”达到人和自然的完美和谐。
从普通人的视角来看,小和尚明海最终放弃了可以做“方丈”,成为一个有着比较高的社会地位的人的机会,却选择了回到荸荠庵,和小英子结婚过上最普通的农家生活,这无疑是打破常规甚至于有些“不明事理”的,在一般的认知里,他将不会成为一个为社会和周围人所肯定的人。但是,小和尚明海的抉择却是正确的,他所选择的道路是最适合自己和小英子的道路。汪曾祺安排了这样一个打破常规的、成长之中的抉择,也反映出了他对于儿童成长方向的怀疑和批判,一个人的成长方向,选择权并不在于世俗、社会的看法,也并不受现实的打压,而是自由的,完全的掌控在自己手中的;一个人成长道路的好坏与否,评判的标准也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光耀门楣”、“对社会有重大的贡献”,而是自由的、健康的,自身肯定并愿意坚持下去的。他鼓励人们以自身作为选择的主体,从而达到健康,自由,和谐,理想的道路。
同时,汪曾祺对于明海这一角色结局的安排,也透露着“避世”这一要素和特点。明海放弃善因寺,重回荸荠庵,并答应了小英子的“求婚”,这些都是他们回归了作者理想中的世外桃源的体现。作者将他们“保护”在了远离世俗的小环境之中,表现出了作者希望回归自然,逃避尘俗,远离冰冷而充满秩序的社会现实的思想情感。
论新时期汪曾祺小说的批判和怀疑精神(2):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59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