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镜花缘》中的海州风貌(2)

时间:2020-10-26 19:42来源:毕业论文
李汝珍对唐敖等人游览海外诸国的描写,实际上与作者自己常年的出海经历以及对殊方异域的民俗古迹、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的感知有着密切的关系,就这

李汝珍对唐敖等人游览海外诸国的描写,实际上与作者自己常年的出海经历以及对殊方异域的民俗古迹、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的感知有着密切的关系,就这个角度来说,小说本身就蕴含有丰富的旅游信息。我之所以选择这一课题,就是致力于挖掘和丰富连云港这个具有独特地理位置的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并且希望能以《镜花缘》作为苏北地区旅游文化研究的攻玉之石,为苏北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作出贡献。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

一、《镜花缘》创作的历史地理背景

《镜花缘》成书于清嘉庆年间,作者李汝珍在乾隆四十七年便随其兄李汝璜宦游到海州,并且长期安家定居下来。自青年时代起,李汝珍一共在海州度过了将近四十年,可以说,海州已经成为李汝珍的第二个故土。《镜花缘》这部文学著作也是在他迁居海州之后,沥尽几十年的心血才酝酿完成的。《镜花缘》一书是作者结合当地风土人情与民俗古迹,并用大量的方言俚语写成的一部长篇神魔小说,它以海州板浦和云台山脉、小蓬莱为蓝本,展现了当时海州地区的独特风貌。要想深入研究《镜花缘》,必先了解其创作的历史地理背景。

(一)海州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海州拥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秦时称朐县,两汉置东海郡,魏晋因袭,到东魏武定七年始称海州,后来海州成为历代府、州、郡、县治所所在。海州于清雍正二年正式升为直隶州。

海州具有独特的地理特点,它融山、海、岛于一体,海陆兼备,海陆相连,它不仅濒临东海、黄海,还矗立有江苏省内最高的山峰,即云台山。清代大学者顾祖禹认为海州:“水陆交通,可左可右,州东南四十里有板浦,堰坝以运盐。河随海潮注泄,易于淀淤,乃设堰坝,以北障海潮,南蓄河流”,[1]卷二十二可见海州有其独特的地理优势。

海州自古便占有山海之利,《史记》明确记载了这里“有海盐之饶”,桓宽所作的《盐铁论》中便提到“朐曾之盐”(海州板浦曾作“朐浦”),即海州一带生产的淮盐,它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从西汉开始,海州地区就实施了盐铁官营的政策,可见盐业经济在海州一带历史久远。宋时便出现了“江、淮间虽衣冠士人,狃于厚利,或以贩盐为事”[2]P4441的局面。因为交通便捷,明清时期苏北经济迅速崛起,其基础就是淮盐产业的兴盛。清朝乾嘉时期,海岸线不断向东移动,直接造成了南方水淡并且卤资源的短缺,盐田逐年荒芜。而另一方面,海州却增加了大量滩地,产盐量迅速增加,由此一跃成为淮北重要的产盐地,盐业经济的重心从南向北迁移到海州板浦,这一变迁使得大量商人云集于此,这一时期的徽商更是“牢牢控制了清代两淮盐务的运作”。[3]P33-43李汝珍的受业恩师凌廷堪,好友许乔林、许桂林都是长期在板浦居住的徽商,他们的行事作风都成为作者创作小说的素材。此外,得益于盐业经济的繁荣,以苏北盐粮油贸易为主体的经济中心开始形成。从此沿海诸港不断兴起,海外贸易十分发达。

李汝珍在海州著书生活的几十年间,当时海州正处于渔盐之利十分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上,开放的港口,络绎不绝的商船,川流不息的人群,这里每天不仅运输着大量货物,也带来了海内外各地的奇闻趣事。这些接连不断的素材,极大地开拓了李汝珍的眼界,成为日后创作《镜花缘》的重要参考资料。

《镜花缘》中的海州风貌(2):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63755.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